方劑組成解釋
除疳散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除疳止痢:人中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積、脾胃失調導致的疳積、腹瀉等症狀,人中白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脾胃積熱,達到除疳止痢的目的。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人中白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痰濕阻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人中白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輔助除疳散整體療效。
除疳散方中使用文蛤,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化痰: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利濕退黃之效。小兒疳積常伴有脾胃濕熱、痰濕積滯,文蛤可清熱化痰,利濕消積,有助於改善疳積症狀。
二、 滋陰潤燥: 文蛤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成分,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小兒疳積常伴有陰虛內熱,文蛤能滋養陰液,緩解燥熱,有利於恢復小兒的體質。
除疳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甘,歸肝、脾經。其具有 清熱解毒、祛風止痙 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驚癇、抽搐等症。
除疳散主要治療小兒疳積,症狀多為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腹脹、納差等,而白僵蠶可以 清熱解毒,去除積滯,同時也能 祛風止痙,緩解驚癇、抽搐等症狀,因此被選入方劑中。
中藥方劑[除疳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除疳散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牙疳臭爛」,即口腔潰瘍、牙齦腐爛伴隨惡臭的病症,多見於古代小兒疳疾(營養不良或寄生蟲感染)併發的口腔感染。其特徵為牙齦糜爛、流膿血、口氣穢臭,甚者牙齒脫落,屬中醫「走馬牙疳」範疇。此症與現代醫學的「壞疽性口炎」或「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相似,可能由細菌感染(如梭菌-螺旋體)或免疫力低下所致。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煅人中白(人尿沉澱物煅製):
- 傳統認為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針對牙疳熱毒腐肉之病機。煅後增強收斂燥濕之性,可吸附潰瘍滲出物,抑菌防腐。
- 現代推測:含磷酸鹽、尿素等,煅後可能生成鹼性物質,中和口腔酸性腐蝕環境,或具輕微抗菌作用。
煅文蛤(海蛤殼煅製):
- 傳統用其收斂瘡口、燥濕解毒,尤擅治潰瘍久不斂。煅後增強吸附及燥濕能力,減少膿液分泌。
- 現代推測:碳酸鈣結構煅後生成氧化鈣,具吸濕性,或能形成保護膜隔離創面。
燒蠶蛻紙(蠶蛾羽化後的蛹殼燒焦):
- 傳統視為「蟲類餘氣所化」,能祛風退翳、斂瘡生肌,燒炭後加強止血防腐功效。
- 現代推測:蠶蛻含幾丁質,炭化後可能吸附毒素,減輕局部炎症反應。
銅青(鹼式碳酸銅):
- 傳統外用可殺蟲解毒、腐蝕腐肉,直接作用於壞死組織,促進脫落。
- 現代證實:銅離子具強效抗菌(尤其厭氧菌)與收斂作用,但需控制劑量避免黏膜刺激。
整體方義與作用機制
- 清熱解毒+收斂防腐:全方以煅製、燒炭手法增強燥濕吸附力,配伍銅青直接殺菌,形成「去腐-斂瘡-抑菌」連貫作用。
- 局部物理性保護:細粉覆蓋創面後,可能形成隔離層,減少外界刺激與細菌侵入,同時米泔水(弱酸性)清洗可初步清潔傷口。
- 協同增效:煅人中白、文蛤處理滲出液,蠶蛻紙協助修復,銅青針對病原體,分工明確。
此方反映古代對牙疳「毒腐血肉」病機的直觀理解,透過礦物、動物、生物餘燼的配伍,達到「以毒攻毒、煅後斂毒」的治療思維,雖未明言微生物概念,實則暗合抗菌與創面處理原則。
傳統服藥法
煅人中白、煅文蛤、燒蠶蛻紙、銅青。
共研粉。
用米泔水洗淨敷之,以平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疳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煅人中白、煅文蛤、燒蠶蛻紙、銅青。 主治:牙疳臭爛。
除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丁香半錢,生犀角(末)半錢,苦楝根(有子者良,赤者不用,陰乾爲末)半兩,鶴虱半兩,密陀僧1分,白檳榔(炮,銼)1分。 主治:五疳,吐蟲,腹脹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