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煮鹽丸

烏頭煮鹽丸

WU TOU ZHU Y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五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18%
胃經 15%
腎經 14%
大腸經 10%
肺經 9%
小腸經 5%
心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小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煮鹽丸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烏頭藥性:烏頭性溫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驅散寒邪,溫熱之性可溫通經絡,對於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鹽的輔助作用:鹽性鹹,味辛,入腎、膀胱經,能引藥入腎,並可增強烏頭的藥效。此外,鹽的辛散之性亦能促進烏頭的藥效發揮,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

因此,烏頭煮鹽丸方劑中包含烏頭,是為了充分發揮烏頭的藥效,並藉助鹽的輔助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頭煮鹽丸方中加入蒼朮,是為了增強其祛風散寒、燥濕止痛的功效。

蒼朮性溫,味辛苦,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烏頭性熱,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溫經散寒的作用。二者配伍,可以增強烏頭的祛風散寒、止痛之力,同時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防止烏頭的溫燥之性傷陰。

此外,蒼朮還能解烏頭的毒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因此,蒼朮在烏頭煮鹽丸方中,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使藥物功效更加全面,安全有效。

烏頭煮鹽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烏頭性寒,入腎經,能祛風散寒,止痛,但其寒性較烈,易傷陽氣,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二者合用,可緩解烏頭寒性對脾胃的損傷,提高藥效。
  2. 增強止痛效果:吳茱萸具有辛溫止痛之效,與烏頭合用,可增強其止痛效果,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烏頭煮鹽丸」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止痛:三稜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瘀散結的功效。烏頭性溫,入腎經,擅長祛風寒濕痺,但亦可傷陰耗氣。三稜可與烏頭相配,行氣活血,緩解烏頭可能造成的氣血瘀滯,並增強其止痛效果。
  2. 增強藥效:三稜與烏頭同為「烏頭煮鹽丸」中主要藥材,互相協同,增強藥效。三稜可促進血液循環,將烏頭藥效更好地輸送到病竈部位,提高治療效果。

烏頭煮鹽丸中加入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增強藥效:鹽能促進烏頭的有效成分浸出,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增強其止痛、祛風濕等功效。

二、防止藥物中毒:烏頭屬劇毒藥物,鹽能降低其毒性,減少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保障用藥安全。此外,鹽還能改善烏頭的口感,使其更容易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頭煮鹽丸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病機爲「元臟氣虛,風邪內侵」,風氣上下流竄,衍生多端病證:

  1. 上攻頭面:風性上行,侵襲胃絡(足陽明經循頭面),故見頭痛、目赤眵淚、口乾咽燥等風熱上擾之象。
  2. 下注肢節:風邪夾濕流注經絡,氣血痹阻,則四肢疼痛、歷節着重(關節腫痛僵滯);濕鬱化熱,浸淫肌膚,發爲陰下濕癢、足胫腰膝瘡瘍;風水相搏,泛溢肌表,則現浮腫。
    統觀之,此證屬本虛標實,以腎元虧虛爲本,風濕熱邪外襲爲標,病症涉及表裏、上下,呈現風邪「走竄攻衝」之特徵。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川烏頭

  • 辛熱大毒,通行十二經,爲驅風逐濕、溫通止痛要藥。
  • 破散之力峻烈,善透關節深伏之寒濕痹阻,針對「歷節痛、陰下濕癢」等標實急證。
  • 以白鹽水煮,既減毒性,又引藥入腎,助元臟溫煦氣化。

2. 臣佐藥:蒼朮、吳芎藭、京三稜

  • 蒼朮:燥濕健脾,協烏頭宣化中焦濕濁,杜絕濕邪來源;其辛香亦能開鬱解表,助祛風邪。
  • 吳芎藭(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活血祛風,專治頭痛目赤;其「風藥潤劑」之性,可緩烏頭燥烈。
  • 京三稜:破血行氣,消積止痛,針對風濕久鬱致氣滯血瘀之肢節腫痛、瘡瘍。

3. 賦形與引經:白鹽、米糊

  • 白鹽:鹹寒反佐烏頭熱性,防其劫陰;煮後洗去,存「軟堅透邪」之意,又兼引藥入腎,固護元臟。
  • 米糊丸:緩和藥性,護胃氣,符合「久病虛實夾雜」需緩圖之治則。
  • 酒/鹽湯送服:酒行藥勢,鹽湯助引藥入下焦,強化溫腎祛濕之效。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此方以「峻藥緩攻」爲核心,體現以下治療邏輯:

  1. 風濕並治:烏頭合蒼朮,一溫一通,外祛風寒濕,內化脾濕濁。
  2. 上下兼顧:川芎引藥上行治頭目,三稜、烏頭下行通肢節,調和氣機升降。
  3. 攻補兼施:鹽製烏頭暗涵「鹹潤滋腎」之意,米糊固護中焦,寓補於攻。

結論
本方通過溫通、燥濕、行血三法並行,驅散風濕熱邪,調暢氣血,終達「元臟氣復,風邪得泄」之效,適用於風邪挾濕、流竪上下之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洗淨,大者破開,小者全用)4兩,蒼朮4兩,吳芎藭4兩,京三稜半兩,白鹽12兩(用水煮4味,候烏頭透,控乾,洗淨鹽)。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腹溫酒、鹽湯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臨用宜慎。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角膜炎嗜眠症(嗜睡症)腎絲球腎炎陰囊搔癢全身性水腫口乾口渴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煮鹽丸,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川烏頭(洗淨,大者破開,小者全用)4兩,蒼朮4兩,吳茱萸4兩,京三棱半兩,白鹽12兩(用水煮4味,候烏頭透,控乾,洗淨鹽)。 主治:元臟氣虛,風入胃,上攻頭疼眼赤,眵淚昏澀,口乾咽燥;下注四肢疼痛,歷節着重,陰下濕癢,足脛腰膝遍生瘡瘍;風水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