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木丹

烏木丹

WU MU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心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2%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木丹方劑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烏木丹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蒼朮加入其中,可有效去除脾胃濕熱,促進消化吸收,改善症狀。
  2. 祛風散寒:蒼朮亦具祛風散寒之效。烏木丹方劑中若有風寒之邪,蒼朮可以驅散寒邪,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烏木丹方劑中包含烏頭,乃因其藥性峻烈,可祛風散寒、止痛解毒。烏頭性熱,味辛,入心、肺、腎經,其揮發油成分能麻痺神經末梢,達到止痛效果。同時,烏頭還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對於寒邪引起的痺痛、風寒感冒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不可隨意使用。烏木丹方劑中,需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嚴格控制藥量,並配伍其他藥物以減輕毒性,達到安全有效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木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臟毒腸風,痔漏瀉血」,為下焦濕熱或寒濕蘊結、血絡受損所致之證。「臟毒」指腸道濕熱毒邪積滯;「腸風」多因風邪入腸或濕熱下迫,表現為便血鮮紅;「痔漏瀉血」則屬痔瘡久潰或濕熱瘀阻引起的出血。此方針對濕毒瘀血互結、絡脈不固之病機,以燥濕、袪風、止血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楮子(釅醋浸製):

    • 性味酸澀,醋製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針對「瀉血」主症。楮實子本有清熱利濕之功,此處取其「熟而紅者」,搭配釅醋浸漬,可能強化其固澀下焦、止血斡瘡之用,尤宜痔漏出血。
  2. 蒼朮(米泔浸製):

    • 米泔浸去其燥烈之性,保留健脾燥濕之力。蒼朮能「徹上徹下,開濁氣」,此處重在祛腸道濕邪,解決「臟毒」「腸風」之濕濁基礎。與楮子協同,一收一燥,調節腸道濕熱環境。
  3. 草烏頭(炮製):

    • 炮後毒性減而保留辛熱之性,可溫通經絡、散寒逐濕。針對久病寒濕瘀血(如痔漏久不癒),藉其「破積聚」之力,助蒼朮化濕,兼能止痛;另其溫性可制楮子、醋之寒涼,防止過斂留瘀。

配伍特點

  • 醋丸與酒送服:醋增收斂止血之效,酒行藥勢助草烏通絡,二者一收一行,調和活血與止血矛盾。
  • 三藥層次:楮子治標(止血)、蒼朮治本(燥濕)、草烏兼標本(散瘀溫通),共成「祛濕毒、斂瘡血」之方。

推論延伸
本方組方簡峻,針對「濕瘀夾熱」之證,然草烏與醋之配,暗示可能兼顧「寒濕瘀久化熱」之複雜病機。後世若見類似症候(如慢性腸炎出血、痔瘡反覆發作),可參此「燥濕收斂為主,佐以溫通」之思路,但須據證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楮子(才熟、上生紅子者,用釅醋浸7日,取出,焙)4兩,蒼朮(米泔浸5日,取出,去黑皮,焙)2兩,草烏頭(炮)2兩。
上為末,醋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粒,空心酒吞下;米飲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烏木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 組成:楮子(纔熟、上生紅子者,用酽醋浸7日,取出,焙)4兩,蒼朮(米泔浸5日,取出,去黑皮,焙)2兩,草烏頭(炮)2兩。 主治:臟毒腸風,痔漏瀉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