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瀉如神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瀉痢常伴隨嘔吐,半夏可降胃氣,止嘔逆,緩解腸胃不適,從而輔助止瀉。
- 燥濕化痰: 半夏亦能燥濕化痰,瀉痢多因溼邪困脾,或寒溼內停所致。半夏可燥脾胃之濕,化痰濁,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進而止瀉。
因此,半夏在止瀉如神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僅能止嘔逆,更能燥濕化痰,協助止瀉,達到全方協同作用。
「止瀉如神丸」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止瀉: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化濕止瀉之效。對於脾虛濕盛、脾胃運化失常導致的泄瀉,蒼朮能有效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止瀉目的。
- 升舉陽氣:蒼朮性溫,能溫陽散寒,對於脾陽不足、寒濕內侵導致的泄瀉,蒼朮可以溫暖脾胃,升舉陽氣,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止瀉。
止瀉如神丸方劑中包含烏頭,乃因其具有極強的溫經散寒功效。
烏頭為辛熱之品,可迅速驅散體內寒邪,尤其是寒邪客於腸胃,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烏頭可有效緩解。
此外,烏頭亦有止痛之效,可緩解因寒邪引起的腹痛。
然而,烏頭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瀉如神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臟腑虛寒,脾胃受濕」所致諸症,具體表現為:
- 洩瀉無度:因寒濕困脾,運化失職,水濕下注大腸。
- 腸鳴腹痛:寒濕阻滯氣機,腸道蠕動異常,氣水相搏而鳴,寒凝則痛。
- 不進飲食:脾胃虛寒,濕濁中阻,胃納受阻。
- 漸致羸瘦:長期腹瀉致氣血生化不足,形體失養。
其病機關鍵在於「寒濕內蘊,脾虛不運」,故治法宜溫散寒濕、健脾燥濕。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組成解析:
半夏(湯泡七次,去滑)
-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配伍意義:脾胃濕濁壅滯,半夏可化中焦痰濕,兼能調和胃氣,防濕濁上逆致嘔。
蒼朮(米泔浸,去黑皮,焙乾)
- 功效:健脾燥濕、祛風散寒。
- 配伍意義:米泔浸製後減其辛烈之性,專攻健脾祛濕,針對「脾胃受濕」之核心病機。
川烏(米泔浸軟,鹽炒去毒)
- 功效:溫經散寒、除濕止痛。
- 配伍意義:鹽炒後降低毒性,保留其大熱之性,能溫散臟腑寒邪,尤擅緩解寒濕腹痛。
輔佐藥理:
- 薑汁糊丸:生薑溫中散寒,助川烏、半夏增強溫化寒濕之效。
- 米飲送服:借穀氣以護胃,輔助健脾。
組方邏輯:
- 溫燥並行:半夏、蒼朮燥濕健脾,川烏溫陽散寒,三者合力化解寒濕。
- 標本兼顧:川烏治「臟寒」之本,半夏、蒼朮治「濕瀉」之標。
- 去性存用:米泔浸、鹽炒等炮製法,減藥物峻烈之性,突出治療功效。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所述症狀外,此方或可適用於:
- 寒濕型慢性腸炎。
- 水土不服所致腹瀉(因川烏能散「陰寒痼冷」)。
- 脾胃虛寒兼濕阻的脘腹痞滿(半夏、蒼朮協同作用)。
三、總結
此方以「溫寒燥濕」為綱,針對寒濕困脾之病機,通過藥物配伍與炮製工藝,達到止瀉、止痛、復運化之功。其特色在於川烏與鹽炒的巧妙運用,既溫腎脾之陽,又避其毒性,體現古人「去性取用」的製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半夏(湯泡7次,去滑)半斤,蒼朮(米泔浸,去黑皮,焙乾)半斤,川烏(米泔浸軟,去皮,切作片,焙乾,用鹽4兩同炒,黃色為度,去鹽不用)4兩。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食前飯飲吞下。
(《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如神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瀉如神丸,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半夏(湯泡7次,去滑)半斤,蒼朮(米泔浸,去黑皮,焙乾)半斤,川烏(米泔浸軟,去皮,切作片,焙乾,用鹽4兩同炒,黃色爲度,去鹽不用)4兩。 主治:臟腑虛寒,脾胃受濕,泄瀉無度,腸鳴腹痛,不進飲食,漸致羸瘦。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