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痛散

蠲痛散

JUAN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肝經 24%
肺經 13%
胃經 13%
三焦經 13%
腎經 11%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蠲痛散方劑中包含荔枝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止痛: 荔枝核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可起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作用。

二、 理氣通絡: 荔枝核還具有理氣通絡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荔枝核在蠲痛散方劑中,可以發揮活血止痛、理氣通絡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各種疼痛症狀。

蠲痛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香附能起到疏通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香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同時,香附也能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緩解疼痛。

因此,香附在蠲痛散中,能起到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各種因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蠶痛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婦人血氣刺痛」及「室女月經不通」,屬中醫「氣滯血瘀」病機範疇。血氣刺痛乃因肝鬱氣滯、經脈不和所致,其痛多見於少腹,時發時止;室女經閉則常因情志不遂、氣血凝滯,衝任失調而月事不行。二者皆與氣血運行不暢相關,故需行氣活血以通經止痛。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附子(君藥)

    • 性味辛微苦甘平,專入肝經三焦,「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本草綱目》)。炒製後辛散之力稍緩,更擅疏肝解鬱、理氣調經。
    • 現代中藥學認為其揮發油成分(如α-香附酮)能抑制子宮平滑肌痙攣,此與古人「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記載相合。
  2. 荔枝核(臣藥)

    • 燒存性(炭化存性)可減其溫燥,增散瘀之效。其性辛溫,歷代用於「疝氣痛」、「婦人血氣痛」(《本草衍義》),蓋因溫通散結,尤善下行少腹。
    • 炭化後可能產生吸附作用,推測能緩解黏膜刺激性疼痛,與「血氣刺痛」病位深層契合。
  3. 配伍深意

    • 香附偏走氣分,荔枝核兼入血分,二者相配符合「氣行則血行」法則。鹽湯送服取其鹹潤走血之性,助藥力直達下焦;米飲和胃護中,防行氣藥耗傷正氣。
    • 方劑結構簡練,體現「通則不痛」治則,尤其針對「肝經所過」之少腹病證,透過調氣機、散鬱結以恢復經血暢通。

此方反映了古代醫家對女性情志致病的高度關注,從肝論治月經病之思維,而燒存性、炒製等炮製法更強化了藥效定向作用。

傳統服藥法


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去毛,炒)1兩。
上為細末。
鹽湯、米飲調下2錢。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月經稀少閉經全身酸痛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蠲痛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 組成: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去毛,炒)1兩。 主治:婦人血氣刺痛。室女月經不通。

蠲痛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四。 組成:當歸、肉桂、白朮、黃耆、獨活、牛膝、生薑、甘草、薤白、桑寄生。 主治:産後遍身痛。因新産氣弱血滯,升降失常,致筋脈拘急,腰背強直,遍體皆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