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痧方

絕痧方

JUE SHA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11%
心經 8%
腎經 8%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絕痧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胃腸的作用。絕痧方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或性偏燥的藥材,加入甘草能有效調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柔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益氣補脾的功效,與絕痧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清熱解毒作用,幫助更有效地消除痧症。

絕痧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之效。痧症多因暑熱濕邪入侵,導致脾胃不和,腹瀉嘔吐。白礬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緩解痧症的腹瀉症狀。

二、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痧症發作時,患者體內氣血運行不暢,可能出現皮疹、出血等症狀。白礬可以收斂止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痧症的出血症狀。

絕痧方中添加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炎: 鹽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痧症多因暑熱、溼熱、鬱熱等因素導致,而鹽可清熱解毒,緩解痧症引起的炎症反應,加速病竈恢復。
  2. 化解瘀滯: 鹽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有利於痧症引起的瘀滯消散,緩解疼痛和腫脹。

此外,鹽還有助於調節體內水分平衡,促進排泄,加速毒素排出,進一步輔助治療痧症。

「絕痧方」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祛寒止痛: 烏頭性溫熱,具有強烈的祛寒止痛功效,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痧症,如痧疹、痧痛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解毒消腫: 烏頭亦有解毒消腫的功效,能解毒散結、消腫止痛,對於因毒邪侵襲而引起的痧症,如毒痧、熱痧等,亦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不可自行配藥服用。

絕痧方中使用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之功。痧症多由外感風寒,寒邪入侵所致,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局部痧疹。乾薑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達到解表散寒、消散痧疹的效果。

2. 溫脾助運: 痧症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乾薑溫中散寒,有助於溫脾助運,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進而改善消化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病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絕痧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痧症全書》及《雜病源流犀燭》,主治「數患痧症」,即反覆發作的痧證。古籍所言之「痧」,涵蓋範圍甚廣,多指急性外感熱病或暑濕穢濁之邪所致的急症,症見胸悶腹痛、吐瀉昏厥、肢體拘急等,類似於現代的中暑、霍亂或某些熱性傳染病。此方強調「絕其根」,意在針對反覆發作者,調理體質以預防復發,屬治本之劑。

  2.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 甘草(1兩):甘平緩急,調和諸藥,兼能解毒;用量較大,意在固護中焦,緩解急症疼痛。
    • 明礬(1兩):酸澀寒,擅長燥濕化痰、解毒殺蟲,針對痧症穢濁之邪,可化濁開閉。
    • 食鹽(1兩):鹹寒,清熱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能「調和臟腑,消宿物」,輔助辟穢。
    • 川烏(1錢):辛熱大毒,溫經散寒、逐濕止痛,針對痧症中寒濕凝滯或陰寒內伏者。
    • 乾薑(3錢):辛熱,溫中回陽,與川烏協同振奮陽氣,驅散陰寒濕邪。
  3.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解毒燥濕、溫陽散寒」為核心。明礬、食鹽清熱化濁,針對痧毒穢濕;川烏、乾薑溫裏散寒,適用於痧症中屬寒濕或陽虛者;甘草調和並緩解急症。整體配伍偏向溫燥,推測其適用於「寒濕型痧症」或痧後陽虛體質調理。

    需注意,古籍強調「痧症已愈後服用」,顯示其非急性期用藥,而是用於病後防復發,通過溫陽化濕改變內環境,達「絕根」之效。方中川烏有毒,配伍甘草和米飯製丸可減其毒性,但劑量控制(每服僅5分)仍顯古人用藥謹慎。

總結:此方體現「痧有寒熱之別」的辨證思想,針對反覆發作之寒濕型痧症,以溫通化濁為主,兼以解毒固本,符合傳統「既病防變」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甘草1兩,明礬1兩,食鹽1兩,川烏1錢,乾薑3錢。
上為細末,米飯搗為丸。
每服5分,白湯溫下。新犯痧者,1-2服即愈;久犯痧者,10服全愈,不復發矣。若人屬虛寒者,必加倍多服,方能有效。
必痧症已愈,然後可服,以絕其根,否則稍有痧氣未除,斷不可服,恐甘草作脹,熱者助邪,反害之矣。
木八(《痧症全書》卷下)、六十四號歸妹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絕痧方,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甘草1兩,明礬1兩,食鹽1兩,川烏1錢,乾薑3錢。 主治:數患痧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