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丸

QING XIANG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2%
心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膽經 6%
三焦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青葙子丸中包含青葙子,其原因如下:

  1. 清熱明目: 青葙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目赤腫痛、翳障昏花等眼疾。
  2. 瀉火除濕: 青葙子能瀉肝火、除濕熱,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亦有顯著療效。

因此,青葙子作為青葙子丸的主要藥材,能有效發揮清熱明目、瀉火除濕的作用,對治療眼部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青葙子丸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主要用於清肝明目、治療眼疾。方中含有多種草藥與珍稀動物成分,其中熊膽尤為顯著。熊膽,在中醫學中被視為珍貴藥材,其性寒味苦,歸肝、心包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據《本草綱目》記載,熊膽善於清肝火、明目力,對於各種眼疾,如目赤腫痛、雲翳障蔽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在青葙子丸中加入熊膽,旨在強化整個藥方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作用,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但需注意的是,現代社會應倡導保護野生動物,尋求熊膽的替代品,如人工合成熊去氧膽酸,以符合生態保育原則。

青葙子丸中加入芒硝,是利用其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青葙子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主治目赤腫痛、翳障等症。芒硝性寒,味鹹,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在青葙子丸中,芒硝可以配合青葙子清熱解毒,並通過瀉下通便,將體內的熱毒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赤腫痛、翳障等症的效果。同時,芒硝的消腫散結作用也能輔助青葙子消散眼部的腫脹。

青葙子丸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青葙子性寒,味苦,善於清肝熱、降肝火,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可減輕眼部紅腫、疼痛等症狀。
  2. 疏通經絡,促進藥力吸收: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疏通經絡之效,可促進藥物滲透,增加藥效。青葙子善於清肝熱,但藥性較緩,冰片可使其藥力更快到達病竈,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青葙子丸

青葙子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青葙子、熊膽、芒硝和冰片。

青葙子

青葙子性寒味苦,具有補血養肝、清熱瀉火、散風熱、退翳等功效。青葙子含有芸香甙、青葙子苷、黃酮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清熱瀉火等作用,可以減少有害物質對肝臟的損傷、促進肝臟復原、抑制細菌和病毒生長、降低炎症反應,進一步減輕風熱症狀、消除翳障、保護眼睛,促進視力發育。

熊膽

熊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清熱瀉火、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溫熱病、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瘡舌爛、心煩失眠、癲癇驚厥、瘡瘍腫毒、痔瘡下血等症。用於治療眼疾時,可改善視力,緩解炎症;用於治療皮膚疾病時,可促進傷口癒合。

芒硝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冰片

冰片的傳統功效包括開竅和化腐生肌。冰片具有開竅醒神之功,適用於治療熱病神昏、暑熱卒厥、小兒驚風等症狀。同時,冰片還能消炎止痛、清熱解毒、防腐生肌,通常用於治療瘡瘍腫痛、潰後不斂等症狀。

主治功效

青葙子丸的主要功效是治療小孩的眼睛有翳膜遮蓋著,看不到東西。

總結

青葙子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青葙子、熊膽、芒硝和冰片。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清熱瀉火、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溫熱病、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瘡舌爛、心煩失眠、癲癇驚厥、瘡瘍腫毒、痔瘡下血等症。用於治療眼疾時,可改善視力,緩解炎症;用於治療皮膚疾病時,可促進傷口癒合。

傳統服藥法


青葙子2兩,藍實2兩,枳殼(去瓤,麩 炒)2兩,大黃(銼,炒)2兩,菊花2兩,甘草(炙)2兩,草決明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茺蔚子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車前子1兩半,鯉魚膽1枚,雞膽1枚(陰乾),羚羊角(鎊)3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5丸,食後溫水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小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葙子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青葙子半兩,蚺蛇膽半兩,熊膽半兩,馬牙消半兩,龍腦半分。 主治:小兒眼有翳膜遮睛。

青葙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青葙子半兩,牡丹皮(去心)半兩,地骨皮半兩,杜仲(蜜炙焦黃)半兩,赤芍藥1兩,黃連(去須)1兩,地龍(去土)1分,川芎半兩。 主治:氣毒攻註,目昏澀疼。

青葙子丸,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青葙子1兩,枸杞子1兩半,澤瀉1兩半,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生乾地黃1兩半,防風1兩(去蘆頭),細辛3分,枳亮1兩(麸炒微黃,去瓤),石決明1兩半,車前子2兩,黃連3分(去須),茺蔚子3分。 主治:熱病,熱毒攻眼,生翳膜。

青葙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青葙子1兩,決明子1兩,黃連1兩(去須),人參1兩(去蘆頭),苦參1兩(銼),防風3兩(去蘆頭),地骨皮1兩,白鮮皮1兩,川升麻1兩,玄參1兩,車前子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梔子仁1兩,秦艽1兩(去苗),茯神1兩,龍膽3分(去蘆頭),黃芩1兩。 主治:眼風赤,昏暗,淚出。

青葙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青葙子半兩,決明子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車前子半兩,細辛半兩,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生乾地黃半兩,枸杞子半兩,茺蔚子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澤瀉半兩,地膚子半兩,桂心半兩,菟絲子(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半兩,兔肝1具(炙乾)。 主治:風熱壅滯,眼不得見日,淚出,(目巟)(目巟)不見物。

青葙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青葙子1兩,甜瓜子仁1兩,菟絲子(酒浸3日,曬乾,别杵爲末)1兩,白蒺藜(微炒去刺)1兩,面曲(炒令微黃)1兩,烏梅肉(微炒)1兩,桂心1兩,蔓菁子1兩,決明子1兩,牡荊子1兩,茺蔚子1兩,枸杞子1兩,螢火蟲(微炒,去翅足)1兩,地膚子1兩,柏子仁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妙),蕤仁2兩(湯浸,去赤皮),細辛2兩。 主治:肝風多淚,眼目昏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