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冰膏

熊冰膏

XIONG BI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胃經 14%
膽經 14%
肺經 10%
脾經 10%
心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熊冰膏中含有熊膽,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傳統醫學觀點: 傳統中醫認為,熊膽具有清熱解毒、鎮痛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症、瘡瘍、跌打損傷等病症。而熊冰膏的功效主要為治療跌打損傷、扭傷、骨折等,因此加入熊膽,旨在增強藥效。
  2. 歷史沿革: 熊冰膏的組成配方源於古代醫藥典籍,在長期使用中,熊膽被視為重要的藥材,其功效被反覆驗證,因此一直保留在方劑中。

熊冰膏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紅腫疼痛。熊冰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燒傷燙傷等,冰片的清熱止痛作用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2. 消炎止癢: 冰片亦可抑制細菌生長,加速傷口癒合,並可有效減輕瘙癢症狀。對於外傷感染、皮膚炎症等,冰片能起到消炎止癢的效果,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熊冰膏」主治「久年漏瘡,或暫癒復發,或移于别處」。此處「漏瘡」泛指慢性瘻管、瘡瘍潰爛久不癒合,或痔瘡出血反覆發作之症。其特點為病程纏綿、患處流膿血或滲液,甚至病灶轉移擴散。古代醫家認為此類頑疾多因濕熱毒邪深伏、氣血瘀滯所致,故需以清熱解毒、消腫斂瘡、活血生肌之法治療。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熊膽(2分半)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肝膽心經,善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鎮痛止癢。
  • 作用機制:熊膽含膽酸類成分(如熊去氧膽酸),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局部炎症,對頑固性瘡瘍潰爛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效果,尤其適合濕熱蘊結之漏瘡。

2. 臣藥:冰片(半分)

  • 性味功效:辛涼,芳香走竄,具開竅醒神、清熱止痛、防腐生肌之效。
  • 作用機制:冰片(龍腦)可穿透皮膚黏膜,促進藥物吸收,同時其揮發性成分能局部麻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瘡瘍病原菌,輔助熊膽增強消炎鎮痛作用。

3. 佐使藥:白雄雞膽汁(3個取汁)

  • 性味功效:苦寒,清肝明目、解毒消腫。
  • 作用機制:雞膽汁含膽酸及溶菌酶,能軟化瘡面腐肉、殺菌斂瘡。若無雞膽,改以蝸牛、田螺黏液或井水調和,此類替代品均具清熱解毒、潤滑生肌之性(如蝸牛黏液含膠質蛋白,可保護創面)。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主:熊膽與冰片合用,寒涼之性協同,直折熱毒,針對「濕熱瘀毒」病機核心。
  2. 局部滲透增強:冰片芳香走竄,引領藥力深入患處;雞膽汁或蝸牛黏液為液態基質,助藥液附著瘡面,延長作用時間。
  3. 斂瘡生肌兼顧:全方雖偏重清解,但雞膽汁與蝸牛黏液兼具潤養之效,可緩解熊膽、冰片的乾燥之性,促進組織修復。

現代應用推演

此方設計符合「局部給藥、直達病所」的傳統外治理念。從現代藥理看,熊膽與冰片均具抗炎、抗菌作用,雞膽汁的膽酸成分可調節局部免疫功能,可能通過抑制過度炎症反應、減少滲出,從而改善慢性潰瘍。尤其適用於痔瘡腫痛、肛瘻滲液等黏膜潰瘍病變。惟方中藥物性寒,對虛寒性瘡瘍需謹慎辨證。

此方展現中醫「簡便效廉」的外治思維,以少量精銳藥物配伍,集中藥力攻其一點,體現「祛腐生新」的瘡瘍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熊膽2分半,冰片半分(為末)。
用白雄雞膽3個(取汁),或用蝸牛、田螺、井水,同調勻,入罐內,勿令泄氣。
臨臥以手指搽痔上。先以藥水洗淨,後上藥有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熊冰膏,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熊膽2分半,冰片半分(爲末)。 主治:久年漏瘡,或暫癒復發,或移於別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