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熊膽散中包含熊膽,主要原因如下:
1. 傳統藥理: 中醫理論認為熊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痛、開竅醒神等功效。古籍中記載其可治熱病神昏、驚癇、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因此,熊膽被視為治療某些疾病的有效藥材。
2. 化學成分: 熊膽中含有熊去氧膽酸、膽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腫瘤、降血脂等藥理作用。這些作用也為熊膽在中藥方劑中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然而,近年來由於動物保護意識抬頭,以及熊膽來源的倫理問題,熊膽的使用受到了嚴格限制。因此,尋找替代藥材或藥物,成為現代中醫研究的重要方向。
熊膽散中包含「孩兒茶」的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孩兒茶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熊膽散所治療的熱毒、炎症等病症,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
- 增效協同:孩兒茶與熊膽等藥物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提高藥效。孩兒茶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熊膽的清熱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孩兒茶的加入有助於增強熊膽散的清熱解毒功效,並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熊膽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例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外傷腫痛等。
- 開竅醒神,止痛止癢: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止痛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蟲咬傷等症狀。
熊膽散中加入冰片,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熊膽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熊膽散】主治**「脫肛氣熱者,痔瘡」,其核心病機為「熱毒壅滯下焦」**。
- 脫肛氣熱:指因腸道濕熱下迫、氣機升降失調,導致肛門脫出,伴隨局部紅腫熱痛、滲液或出血等熱象。
- 痔瘡:多屬濕熱瘀結,肛門靜脈脹滯,可見腫痛、出血或糜爛。此方適用於熱毒偏盛之痔瘡,非虛寒所致者。
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飲食辛辣、濕熱內蘊,或久坐久立、氣血下墜,鬱而化熱,故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主要治法。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組成藥物
熊膽(半兩):
- 性味苦寒,歸肝、膽、心經。
- 核心功效:清熱解毒、涼血鎮驚,尤擅瀉肝膽實火,為治熱毒瘡瘍要藥。
- 現代理解:含膽酸類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能緩解肛門黏膜充血腫痛。
黃連(三分,去須微炒):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
- 核心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折腸道濕熱。
- 現代理解:黃連素(小檗碱)可抑制腸道病原菌,減少炎症滲出。
乾馬齒莧(一兩):
- 性味酸寒,歸肝、大腸經。
- 核心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民間常用於痔瘡外敷或內服。
- 現代理解:含黃酮類、有機酸,能促進組織修復,減輕肛周水腫。
沒石子(一枚):
- 性味苦澀溫,歸肺、大腸經。
- 核心功效:收斂固澀、止血生肌,針對脫肛、痔瘡出血或久潰不斂。
- 現代理解:鞣質成分可收縮黏膜血管,減少滲血。
蚺蛇膽(半兩):
- 性味苦寒,歸肝、膽經。
- 核心功效:清熱明目、解毒消腫,與熊膽協同增強瀉火之力。
- 注意:今因生態保護,多以其他動物膽代用(如豬膽、蛇膽製劑)。
犀角屑(二兩):
- 性味苦鹹寒,歸心、肝經。
- 核心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定驚,專治熱毒熾盛迫血妄行。
- 現代替代:因犀角禁用,常以水牛角濃縮粉代用(需加量)。
配伍邏輯
- 清熱解毒為主:
- 熊膽、蚺蛇膽、黃連三者皆苦寒,直清下焦濕熱,針對痔瘡腫痛、脫肛灼熱。
- 涼血收斂為輔:
- 犀角涼血止血,沒石子收斂固脫,共治熱迫出血或黏膜潰爛。
- 佐以局部修復:
- 馬齒莧解毒消腫,緩解肛周組織炎症,助沒石子生肌。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
- 抑菌抗炎(黃連、熊膽)→ 減少腸道及肛周感染。
- 涼血止血(犀角、沒石子)→ 控制出血及滲液。
- 收斂生肌(沒石子、馬齒莧)→ 促進脫垂黏膜或痔核回縮。
全方契合「熱毒下迫」之病機,標本兼顧,內服後藥效直達下焦,緩解急性症狀。
總結
【熊膽散】為清熱解毒、涼血固脫之劑,適用於濕熱型脫肛與痔瘡。其組方以動物膽類(熊膽、蚺蛇膽)為君,結合植物藥清熱(黃連、馬齒莧)與礦物藥涼血(犀角),體現「異類相使」的配伍思維,對熱毒壅盛之肛腸病證具有針對性療效。
傳統服藥法
熊膽半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乾馬齒莧1兩,沒石子1枚,蚺蛇膽半兩,犀角屑2兩。
上為細散。
一二百日兒,每服1字;2-3歲,每服半錢,空心、午後用新汲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熊膽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熊膽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熊膽散, 出處:《良方合壁》卷上。 組成:熊膽5分,孩兒茶2分,冰片1分。 主治:脫肛氣熱者,痔瘡。
熊膽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三。 組成:冰片1分,熊膽2分。 主治:痔瘡。堅硬作痛,脫肛腫泛不收。
熊膽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熊膽1分,蘆薈3分,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沒石子1枚,乾馬齒莧1兩。 主治:小兒熱痢,全不欲乳食,身體壯熱。
熊膽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熊膽半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乾馬齒莧1兩,沒石子1枚,蚺蛇膽半兩,犀角屑2兩。 主治:小兒熱痢,壯熱吐乳。
熊膽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熊膽(細研)1分,甜葶藶(微炒)1分,莨菪子(炒令微黑)1分,蝦蟆灰1分,人糞灰1分,白礬灰1分,麝香(細研)1分,雄黃(細研)1分,蘆薈(細研)1分,硫黃(細研)1分。 主治:小兒急疳蟲,口內及齒齦作瘡。
熊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熊膽半兩,牛黃半兩,雄黃半兩,五靈脂半兩,丹砂半兩,麝香半兩,蚺蛇膽(以上細研)1分,黃連(去須)1分,乾蠍(去土)1分,天麻1分,蝸牛(炒)1分,馬兜鈴根(乾者)1分,大黃(銼碎1分,炒)1分。 主治:小兒24種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