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血理氣散

和血理氣散

HE XUE LI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五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19%
肺經 14%
心經 12%
腎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5%
三焦經 5%
心包經 3%
膽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和血理氣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1.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藥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和血理氣散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經閉痛經等病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正好能針對這些症狀。
  2. 養血補血: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和血理氣散不僅需活血化瘀,更需要補血以改善氣血虛弱的狀況,而當歸的養血功效恰好能滿足這方面的需求。

和血理氣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的作用。方中加入白芍可滋養肝血,緩解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肝氣鬱結,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
  2. 止痛止痙:白芍亦有止痛止痙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白芍能起到緩解作用,進一步舒緩病患的痛苦,使氣血流通更順暢。

和血理氣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理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方中因血瘀氣滯,導致疼痛,木香可行氣理氣,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二、健脾和胃:木香亦可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痛脹滿等症狀。方中加入木香,可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氣血生化,促進瘀血消散。

和血理氣散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精之效。方中若出現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熟地黃可起到補血益氣,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
  2. 調和氣血: 熟地黃不僅能補血,更能滋陰,陰血充足,則氣血調和,避免氣血失衡,導致氣滯血瘀。因此,熟地黃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氣機鬱滯,達到理氣止痛的效果。

和血理氣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主要作用為疏解肝氣鬱結,調和氣血,緩解疼痛。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血行不順,易導致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可通過疏肝理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疼痛,改善相關症狀。

因此,和血理氣散中加入香附,可發揮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和血理氣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方中加入人參,可補益氣血,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和血理氣散方劑整體偏涼性,加入人參可起到調和藥性、溫補脾胃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對人體造成損傷,更利於藥物功效的發揮。

和血理氣散方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滋陰:阿膠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方中加入阿膠,可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因血虛而引起的氣滯血瘀症狀。

二、調和藥性:和血理氣散方中常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藥物,這些藥性較強,容易耗傷陰血。阿膠的滋陰作用可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損傷正氣,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和血理氣散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涼血止血:側柏葉性涼,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能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對於因血熱妄行、瘀血阻絡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等,能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作用。
  2. 疏散風熱:側柏葉兼具疏散風熱之效,對於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和血理氣散中加入側柏葉,旨在清熱涼血、止血止痛,並兼具疏散風熱之效,以達到治療血熱妄行、瘀血阻絡所致的出血症狀,以及風熱上擾所致的頭面部疾病的效果。

和血理氣散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蒲黃性溫,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方中加入蒲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理氣止痛。
  2. 利水消腫:蒲黃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若方中存在水濕停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則蒲黃可幫助利水消腫,促進氣血運行,達到理氣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血理氣散」由當歸、白雞冠花子、白芍、木香、熟地、香附、人參、阿膠、側柏葉(炒黑)、蒲黃(炒黑)組成,其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產後忽然下血成片,相似崩漏。以下從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兩方面分析:

一、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針對「產後血崩」之證,屬產後氣血失調、衝任不固所致。產後氣血虛弱,若兼瘀滯或氣機不暢,易致血不歸經,驟然下血量多如崩。本方以「和血理氣」為核心,既能補益氣血以固本,又可調理氣機、止血化瘀以治標,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血養陰以固本

    • 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四者共奏養血滋陰之功。當歸補血活血、熟地滋腎填精、白芍斂陰和營、阿膠滋陰止血,契合產後陰血虧虛之本。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以生血,氣旺則能攝血,防血脫之變。
  2. 理氣調血以疏滯

    • 香附、木香:香附疏肝解鬱、理氣調經;木香行氣止痛,二者配伍可解產後氣機壅滯,使氣行則血行,避免瘀阻加重出血。
  3. 止血化瘀以治標

    • 白雞冠花子、炒黑側柏葉、炒黑蒲黃:三者均為止血要藥。白雞冠花子收澀止血,側柏葉涼血止血,蒲黃化瘀止血,炒黑後止血力增,兼能祛瘀,使止血不留瘀。
  4. 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補血藥(如當歸、熟地)與理氣藥(如香附、木香)相配,補而不滯;止血藥(如側柏葉、蒲黃)兼具化瘀之性,止中有通。
    • 氣血同調:人參補氣攝血,與當歸等補血藥共奏「氣血雙補」之效,符合產後多虛多瘀的病理特點。

總結

此方從「補虛、理氣、止血」三方面入手,既能補益產後虧損之氣血,又可調暢氣機、化瘀止崩,適用於產後氣血兩虛兼氣滯血瘀之崩漏下血。全方標本兼顧,體現中醫「和血理氣」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白雞冠花子1兩,白芍1兩,木香3錢,熟地5錢,香附5錢,人參5錢,阿膠5錢,側柏葉(炒黑)6錢,蒲黃(炒黑)6錢。
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理氣,止血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量多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有補血益氣的作用,因此氣虛體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和血理氣散,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當歸1兩,白雞冠花子1兩,白芍1兩,木香3錢,熟地5錢,香附5錢,人參5錢,阿膠5錢,側柏葉(炒黑)6錢,蒲黃(炒黑)6錢。 主治:産後忽然下血成片,相似崩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