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大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扶正培本: 大黃性寒,瀉下之力強,容易傷及正氣。而人參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保護脾胃,防止大黃過度瀉下,避免損傷正氣,維持機體的平衡。
- 調和寒熱: 大黃寒涼,瀉火通便,而人參溫補,補氣生津。二者合用,可以達到寒熱互補、陰陽調和的效果,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寒熱失衡。
因此,人參的加入,一方面可以防止大黃過度傷正,另一方面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人參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便祕腹痛、發熱口渴等症狀,大黃可以起到瀉火解毒、通腑泄熱的作用。
- 扶正祛邪: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大黃配伍,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既能瀉熱解毒,又能補氣益血,有利於促進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參大黃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冬月傷寒,譫語發潮熱」,且已使用承氣湯類下法而「不應」(未見效),兼見「脈反微澀」者。此證屬傷寒邪熱內傳陽明,本當見實熱亢盛之脈洪大或沉實,然下後脈反微澀(微弱澀滯),揭示氣血兩虛兼滯,正虛邪實並存。此時若單用攻下(如承氣湯)則恐傷正,純補益又恐留邪,故需攻補兼施。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人參(1錢)
- 益氣固脫,扶助正氣。針對下後脈微澀之氣虛,補元氣以抗邪,防攻下藥過傷正氣。
大黃(炒,1錢)
- 瀉熱通便,推陳致新。雖承氣湯下之不應,但炒後減其峻烈,合人參則攻不傷正,持續清泄陽明殘留燥熱。
當歸(1錢)、赤芍(1錢)
- 養血活血。當歸補血潤腸,赤芍涼血散瘀,合治脈澀之血虛血滯,兼緩大黃瀉下之燥性。
桂心(1錢)
- 溫通血脈,助陽化氣。冬月傷寒易夾寒凝,桂心能解寒鬱、通陽氣,協活血藥改善脈澀,並防寒藥(如葶藶)過涼。
瞿麥(1錢)、葶藶(2分)
- 瞿麥利水通淋,葶藶瀉肺行水。二者分消濕熱從小便出,針對潮熱譫語可能伴隨的濕熱積滯,使邪有出路。
茯苓(1錢)
- 健脾滲濕,寧心安神。既可助瞿麥、葶藶祛濕,又可安定神志以緩譫語,兼護脾胃防瀉藥傷中。
治療原理與組方邏輯
此方以「攻補兼施、氣血並調」為核心:
- 補瀉並行:人參補氣,大黃瀉實,合治正虛邪滯。
- 血分調理:當歸、赤芍養血活血,針對脈澀之血虛血瘀。
- 濕熱分消:瞿麥、葶藶、茯苓通利二便,導邪外出。
- 寒熱平衡:桂心溫通反佐大黃、赤芍之寒涼,適應冬月傷寒之時令特點。
全方兼顧陽明腑實未淨、氣血已虛、濕熱夾雜之複雜病機,較承氣湯更適於「下後不應,脈微澀」之變證,體現「因證制方」之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當歸1錢,大黃(炒)1錢,桂心1錢,瞿穗1錢,赤芍1錢,茯苓1錢,葶藶2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大黃湯,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人參1兩,大黃1錢。 主治:冬月傷寒,譫語發潮熱,以承氣湯下之不應,脈反微澀者。
人參大黃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人參1錢,當歸1錢,大黃(炒)1錢,桂心1錢,瞿穗1錢,赤芍1錢,茯苓1錢,葶藶2分。 主治:經脈不利化水,身腫脹,皮肉赤紋。
人參大黃湯, 出處:《醫略十三篇》。 組成:生大黃3錢至5錢或8錢,人參1錢至錢半或3錢。 主治:伏邪溫疫,日久失下,陰液枯涸,神志沉迷,溲赤而渾,大便不解,不思米飲,手足掉搖,形消脈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