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增減旋覆代赭湯」方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效。方中以旋覆花配伍代赭石,一升一降,可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止嘔降逆,緩解因胃氣上逆導致的噁心嘔吐。
- 溫肺化痰:旋覆花亦有溫肺化痰之效,可幫助患者祛除痰濁,改善胸悶氣短等症狀。在部分症例中,患者可能伴隨痰多咳嗽,旋覆花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溫肺化痰的效果。
總之,旋覆花在「增減旋覆代赭湯」中發揮著降逆止嘔、溫肺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胃氣上逆、痰多咳嗽等症狀。
增減旋覆代赭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 和胃降逆:旋覆花、代赭石皆善降逆止嘔,但單用易傷脾胃,而吳茱萸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和胃降逆,避免旋覆花、代赭石過於寒涼傷脾胃。
- 止嘔止呃:吳茱萸有止嘔止呃之效,與旋覆花、代赭石相伍,增強其止嘔止呃之效力,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呃逆,療效更佳。
總之,吳茱萸的加入,既能緩解旋覆花、代赭石的寒涼之性,又能增強其止嘔止呃的療效,使方劑更加完善。
增減旋覆代赭湯中加入黃連,主要為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降逆止嘔:旋覆代赭湯本用於治療痰飲阻肺,氣逆上衝之症,但若患者伴有心火亢盛,熱擾心神,則會加重嘔逆症狀。黃連味苦性寒,善清心火,瀉胃火,可降逆止嘔,與旋覆代赭湯的止嘔作用相輔相成。
- 抑制旋覆花、代赭石的燥烈之性:旋覆花、代赭石均偏燥烈,長期服用容易傷陰耗津。黃連性寒,可制其燥烈,使方劑寒熱平衡,避免傷及脾胃。
增減旋覆代赭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旋覆代赭湯主治痰飲阻滯所致的胸悶、嘔吐、腹脹等症,而肝鬱氣滯往往會加重痰飲的形成,影響療效。香附的加入可疏肝解鬱,促進氣機順暢,有助於痰飲的消散。
- 調和脾胃: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利於痰飲的排出。旋覆代赭湯中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等藥材均有較強的燥性,容易損傷脾胃。香附的加入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的過度刺激。
增減旋覆代赭湯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代赭石味甘、澀,性平,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方中旋覆花、半夏等藥材也有止嘔作用,代赭石的加入可增強止嘔效果,適用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
- 鎮心安神: 代赭石還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方中常配伍茯苓、酸棗仁等安神藥,代赭石的加入可加強鎮心安神之效。
增減旋覆代赭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旋覆代赭湯主治胸膈滿悶、嘔吐不止,半夏可與旋覆花、代赭石等藥物協同作用,降逆止嘔,緩解胸膈滿悶之症狀。
- 和胃降逆: 半夏可燥濕化痰,並能和胃降逆,與旋覆花、代赭石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改善胃氣上逆,減少嘔吐,促進消化,增強療效。
增減旋覆代赭湯中加入沉香,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一、 降逆止嘔: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溫脾止瀉之效。對於旋覆代赭湯所治的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沉香能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使嘔吐之勢得以緩解。
二、 行氣止痛: 沉香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溫通氣血,緩解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止痛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增減旋覆代赭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氣橫逆」**所致之證,分輕重二類:
- 輕證:表現為嗳氣、胸悶痞滿,屬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氣滯於上焦。
- 重證:出現呃逆頻作、胃脘脹滿,乃肝氣亢逆,衝犯胃腑,氣機壅滯更甚,甚則胃氣上衝。
其病機核心在於肝鬱化火,橫逆犯胃,導致胃氣不降反升,故以「清降肝逆、和胃降氣」為治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方架構:旋覆代赭湯加減
原方「旋覆代赭湯」出自《傷寒論》,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噯氣、嘔逆。此方於此基礎上增減,針對肝火犯胃之病機,強化疏肝瀉火、降逆和胃之力。
2. 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
- 旋覆花(包煎):性辛溫,降氣消痰,專治胃氣上逆。
- 代赭石(拌):質重沉降,善鎮肝逆、止嘔噦,與旋覆花協同降逆。
臣藥:
- 吳茱萸拌炒黃連(左金丸意):吳茱萸辛熱疏肝,黃連苦寒瀉火,一升一降,平肝火、止嘔逆。
- 制香附、沈香汁:香附疏肝解鬱,沈香降氣納逆,合用調暢肝氣,防其橫逆。
- 仙半夏、新會皮:化痰燥濕、和胃理氣,針對氣滯痰阻之痞滿。
佐使藥:
- 鮮竹茹、鮮枇杷葉(煎湯代水):竹茹清熱化痰,枇杷葉降肺胃之氣,助主藥清降之效。
3. 加減法對應病機
- 呃逆甚:加公丁香、柿蒂,取「丁香柿蒂湯」之意,溫中降逆。
- 痞脹甚:加川樸、檳榔汁,辛開苦降,行氣寬中。
- 食滯:加萊菔子、砂仁,消食導滯,和胃運脾。
- 便秘:未明言藥物,然代赭石本有通便之效,或可加大黃、枳實等。
4. 治療原理
此方以**「降逆為本,兼顧肝胃」**:
- 鎮降肝逆:代赭石、旋覆花、沈香直折肝氣上衝之勢。
- 疏肝清火:吳茱萸、黃連、香附調解肝鬱化火之本。
- 和胃化痰:半夏、陳皮、竹茹化解痰濕,復胃氣之降。
全方標本兼治,使肝氣條達、胃氣得降,諸症自除。
三、總結
「增減旋覆代赭湯」融合疏肝、降逆、和胃三法,針對肝氣亢逆犯胃之證,既承襲古方精要,又透過加減(如左金丸、沈香、鮮藥)強化療效,體現中醫「辨證論治、隨證加減」之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旋覆花3錢(包煎),吳茱萸1分(拌炒),小川連6分,制香附2錢,代赭石3錢(拌),仙半夏1錢半,新會皮1錢半,沈香汁2匙(衝)。
呃逆甚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30個,辛通苦澀以止呃;痞脹甚者,加真川樸1錢半,檳榔汁兩匙(衝),辛開重降以寬脹;食滯者,加萊菔子1錢半拌炒春砂仁8分,消食和氣以導滯;便秘者,加
清降肝逆。
先用鮮刮淡竹茹4錢,鮮枇杷葉1兩(去毛淨,剪去大筋)煎湯代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降逆止呃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小兒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增減旋覆代赭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3錢(包煎),吳茱萸1分(拌炒),小川連6分,制香附2錢,代赭石3錢(拌),仙半夏1錢半,新會皮1錢半,沉香汁2匙(衝)。 主治:清降肝逆。主治:肝氣橫逆,輕則噯氣胸痞,重則呃逆胃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