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中降逆湯

宣中降逆湯

XUAN ZHONG JIANG N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溫病刍言》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1%
脾經 16%
心經 9%
大腸經 8%
腎經 7%
肝經 7%
膽經 3%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宣中降逆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宣中降逆湯主治中氣不足,痰濁上逆所致的胸悶、氣短、嘔吐等症狀,半夏可有效抑制胃氣上逆,止嘔止呃。
  2.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化解痰濁,使痰液易於排出,有助於解除胸悶、氣短等症狀。宣中降逆湯中常與其他燥濕化痰藥物配伍使用,如陳皮、枳實等,以增強其化痰功效。

宣中降逆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宣中降逆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胸悶脘脹、嘔吐泛酸等症,陳皮能疏理脾胃之氣,使氣機運行通暢,緩解胃氣上逆,從而達到降逆止嘔的效果。
  2.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氣止嘔,尤其對因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效果顯著。宣中降逆湯中加入陳皮,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降逆止嘔、和胃止痛的作用,使患者的症狀得到有效緩解。

宣中降逆湯中使用旋覆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降逆止嘔: 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降氣止嘔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成分可抑制胃腸蠕動,減少嘔吐。宣中降逆湯用於治療痰濁阻肺、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嘔吐等症狀,旋覆花可幫助降逆止嘔,緩解症狀。
  2. 化痰止咳: 旋覆花亦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成分可促進痰液排出。痰濁阻肺是宣中降逆湯所針對的主要病因之一,旋覆花可通過化痰止咳,改善肺部氣機,達到宣肺降逆的目的。

宣中降逆湯中加入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降逆止嘔: 代赭石性寒,味甘,入肝、胃經,具有鎮吐止嘔、降逆止呃的功效。其重鎮降逆,可平息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二、清熱化痰: 代赭石還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對於因痰熱內擾、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嘔的作用。

因此,宣中降逆湯中加入代赭石,可有效地抑制胃氣上逆,達到降逆止嘔、清熱化痰的功效。

宣中降逆湯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宣中降逆湯所治療的胸悶氣逆、嘔吐呃逆等症,沉香可通過行氣降逆,舒緩氣機阻滯,達到止痛止嘔的效果。
  2. 溫陽助氣:沉香氣味芳香,具有溫陽助氣之功,可溫補脾胃,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改善氣逆、胸悶等症狀。

綜上所述,沉香在宣中降逆湯中發揮着行氣止痛、溫陽助氣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宣中降逆湯中加入刀豆,主要是為了增強其 降逆止嘔 的功效。

刀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的作用。其性味平和,能 補中益氣,同時又能 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 嘔吐、呃逆、腹脹 等症,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宣中降逆湯中加入刀豆,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 降逆止嘔、和胃止痛 的功效。

宣中降逆湯中加入枇杷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宣中降逆湯用於治療肺氣上逆,症狀多為咳嗽、氣喘、痰多,枇杷葉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宣肺降逆。
  2. 和胃降逆: 枇杷葉還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可緩解脾胃不和、氣逆上衝等症狀。宣中降逆湯中常搭配其他和胃降逆的藥物,如半夏、生薑等,共同發揮作用,使氣機下降,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宣中降逆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嘔逆」,屬中醫「胃氣上逆」之證。其病機多因中焦氣機壅滯,胃失和降,導致氣逆衝上而引發嘔吐、噯氣、呃逆等症狀。古籍中強調「胃以降為和」,此方旨在「宣通中焦、降逆止嘔」,透過調暢氣機、鎮降逆氣以恢復胃腑正常功能。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與核心作用

  1. 降逆止嘔

    • 清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治胃氣上逆要藥,直接鎮降胃氣。
    • 赭石(代赭石):質重沉降,善「鎮逆氣」,平肝胃之衝逆,用量可依病情調整(10~30克),針對頑固嘔逆效果顯著。
    • 旋覆花:配伍赭石(「旋覆代赭湯」結構),降氣化痰,專治「噫氣不除」。
  2. 理氣和胃

    • 廣陳皮:辛溫行氣,助半夏化中焦濕濁,協調脾胃升降。
    • 沈香:性溫下行,善「納氣入腎」,兼調肝胃氣逆,止噯氣、嘔吐。
  3. 輔助降逆

    • 刀豆:溫中下氣,古籍載其「止呃逆」,尤其適合虛寒性氣逆。
    • 生枇杷葉:清肺胃之熱,降氣止咳,兼防胃逆化熱。

(二)方義解析

此方以「降逆」為主軸,結合「理氣」「化痰」「鎮攝」三法:

  • 重鎮降逆:赭石、旋覆花為君,直折上逆之勢。
  • 化痰暢中:半夏、陳皮(二陳湯基礎)祛痰濕以消氣滯之因。
  • 溫通降氣:沈香、刀豆溫中焦,助氣機下行,尤宜寒性嘔逆。
  • 標本兼顧:枇杷葉輕清,防鬱熱夾雜,展現層次調控。

(三)推論擴展功效

除主治嘔逆外,依藥物特性,此方可能延伸用於:

  1. 痰阻氣逆:如噯氣頻作、喉間痰滯感。
  2. 肝胃不和:因情緒誘發之胃脘脹悶、嘔吐。
  3. 呃逆(打嗝):寒性或頑固性呃逆,刀豆、沈香可溫降。

三、中醫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體現「通降胃腑」思想,透過:

  1. 鎮墜與行氣並用:赭石重鎮與陳皮行氣結合,避免單純鎮降致氣機鬱遏。
  2. 溫降為主:沈香、刀豆偏溫,適合寒性氣逆,若夾熱可調整枇杷葉用量或加竹茹。
  3. 肺胃同調:枇杷葉降肺氣,符合「肺主氣機宣降,胃氣隨之」的整體觀。

(附)對比經典方劑

  • 與「旋覆代赭湯」相比,此方增沈香、刀豆強化解鬱溫降之力,減人參、大棗,更側重實證氣逆;
  • 與「橘皮竹茹湯」相比,此方偏溫,適合寒證,而非胃虛有熱之嘔噦。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中焦氣逆病機多層次用藥,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清半夏10克,廣皮10克,旋覆花10克,赭石10~30克,沈香5克,刀豆30克,生枇杷葉20克。
宣中降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宣中降逆湯, 出處:《溫病刍言》。 組成:清半夏10g,廣皮10g,旋覆花10g,赭石10-30g,沉香5g,刀豆30g,生枇杷葉20g。 主治:宣中降氣。主治:嘔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