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花丹方劑中加入空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空青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可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細菌的生長,緩解炎症,對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痤瘡等,有顯著效果。
- 收斂生肌: 空青亦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它能夠加速傷口癒合,促進皮膚再生,對於治療皮膚外傷、潰瘍等,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
因此,清花丹方劑中加入空青,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收斂生肌,起到治療皮膚病的綜合作用。
「清花丹」方劑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硃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
- 鎮心安神: 硃砂入心經,能鎮心安神,緩解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清花丹中加入硃砂,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功效,以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清花丹》**記載主治:
- 霍亂肚脹:霍亂吐瀉伴隨腹部氣滯脹滿,此方可能通過溫散寒濕、調和中焦以緩解症狀。
- 冷氣心痛:寒邪凝滯心腹所致的疼痛,方中溫通之品可散寒行氣止痛。
- 腸風:古代多指便血或下痢,與血氣失調或寒熱錯雜有關,朱砂等礦物藥可能具收澀止血之效。
- 血氣虛冷:氣血不足兼寒凝,需溫補行血,鹽花、白石脂等或能溫養氣血。
- 小兒疳痼:小兒疳積成痼疾,麝香、朱砂等可能有開竅消積之用。
二、組成與方劑邏輯推理
(一)藥物組成與炮製特點
- 空青(碳酸鹽類礦物):傳統認為能「明目鎮心」,可能借其礦物重鎮之性以降逆氣。
- 定粉(可能為鉛粉或滑石粉):若為鉛粉,則具解毒斂瘡之效;若為滑石粉,則可利濕。
- 白石脂(高嶺土):性溫澀,能止血止瀉,針對腸風下血或霍亂泄瀉。
- 朱砂(硫化汞):鎮心安神、解毒,主治心悸、疳積煩躁。
- 「桃花」(存疑):原書疑為赤石脂(色赤如桃花),若屬實,則加強溫澀止血之功。
- 鹽花(粗製鹽):煅用後性溫,通行經絡,散冷氣,助藥力透達。
-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助諸藥穿透力,尤適小兒疳積膠結之證。
(二)炮製與配伍邏輯
- 煅煉法:鹽蓋固濟後炭火煅燒,意在使礦物藥質地酥脆,利於吸收,並藉鹽引藥入腎,增強溫下焦之效。
- 爛飯為丸:以米穀和胃,緩和礦物藥峻烈之性,避免傷正。
- 溫酒送服:酒行藥勢,助散寒通絡,針對「冷氣」「血氣虛冷」。
(三)治療原理推測
- 溫散寒邪:鹽花、白石脂、赤石脂(推測)性溫,合麝香、酒可驅散內寒,改善冷痛、虛冷。
- 澀腸固脫:白石脂、朱砂收澀,適用於霍亂泄瀉或腸風便血。
- 鎮驚消疳:朱砂、空青鎮心安神,麝香開竅,合而治小兒疳積驚風。
- 行氣活血:麝香走竄,鹽花通絡,共奏行氣血、消脹滿之效。
三、疑點與配伍特異性
- 「桃花」之謎:若依原書注改為赤石脂,則與白石脂形成「對藥」,一赤一白,共奏溫澀固下之功,較桃花(本無明顯藥效)更合理。
- 礦物藥為主:全方側重礦物藥的重鎮、收澀與溫通,反映古代對「痼冷沉寒」之證的治療思路,然須嚴控劑量(如朱砂、鉛粉)。
四、綜論
《清花丹》為溫澀並行、鎮散兼施之劑,針對寒濕內蘊、氣血失調之證,尤重「固下焦、開鬱結」。其組方邏輯融合了唐代以降礦物藥煅煉技術與內科溫補澀法,雖部分藥物(如朱砂)今已慎用,然對理解古代製丹思維具重要意義。
傳統服藥法
空青1兩,定粉1兩,白石脂1兩,朱砂1兩,桃花1兩,鹽花4兩。
上研如面,入瓷瓶中,以鹽蓋之,固濟。候乾,以2斤炭火於瓶子四面逼之,候熟,四面用一秤炭火漸漸煅一食久,任火自消。候冷,開取搗碎,水飛去鹽味,曬乾,更入麝香1分,同細研,以爛飯為丸,如麻子大。
每日5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忌羊血。
原書注:「重校定此方桃花一味甚無理,疑桃花者,赤石脂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花丹, 出處:《雞峰》卷二十八。 組成:空青1兩,定粉1兩,白石脂1兩,朱砂1兩,桃花1兩,鹽花4兩。 主治:霍亂肚脹,冷氣心痛,腸風,血氣虛冷,及小兒疳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