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寶丸方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硃砂能鎮定心神,消除煩躁,故而將其列入七寶丸方中。
- 解毒消腫: 硃砂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在七寶丸中,硃砂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七寶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廣泛用於治療一些疾病。其組成中包含鉛霜,這一成分在中醫藥中有其特殊的功能。鉛霜,即鉛的硫酸鹽,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中醫認為,鉛霜能夠祛除邪氣,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降溫和減輕炎症的效果。在七寶丸的方劑中,鉛霜的加入旨在增強藥效,使其對於恢復身體機能和舒緩不適的效果更為顯著。然而,由於鉛霜的毒性,當前對於其使用的爭議與日俱增,現代醫學迫切強調在使用此類成分時需要謹慎與專業的監督。在中醫理論中,雖然鉛霜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中藥的天然替代成分逐漸得到重視,未來的研究將會更著重於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平衡。
七寶丸中包含阿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 阿魏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其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胸痛、脅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七寶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阿魏的加入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消腫散結: 阿魏亦具消腫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各種腫塊、結節,尤其是與氣血運行不暢相關的病症。七寶丸常用於治療女性乳房腫塊、淋巴結腫大等,阿魏的加入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腫塊。
七寶丸方劑中加入綠豆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在七寶丸方劑中,綠豆粉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 緩和藥性:綠豆粉性質平和,可緩和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對身體造成負擔。同時,綠豆粉還可起到吸附作用,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七寶丸中包含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的功效。遠志味甘、性溫,歸心、肺經,具有益智安神、解鬱開竅之效。
對於七寶丸所針對的症狀,例如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神志恍惚等,遠志能夠平心安神、解鬱開竅,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心神狀態,達到改善睡眠、提高記憶力、穩定情緒的效果。
七寶丸中加入蘇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化瘀:蘇木性味苦甘,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七寶丸主治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胸悶、心痛等症,而蘇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瘀阻,緩解胸痛等症狀,達到活血化瘀的治療目的。
二、涼血解毒:蘇木亦具有涼血解毒之功。七寶丸中常與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配合使用,如丹參、赤芍等,共同達到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寶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風癱瘓」及相關風痰瘀阻之證,其症狀涵蓋:
- 肢體功能障碍:如四肢痹痛、手足不隨、筋脈搐急,屬風痰阻絡、氣血不通之象。
- 痰涎壅滯:痰涎不利暗示痰濕內阻,妨礙氣機,可能導致肢體麻木或言語不利。
- 風邪引動:口眼斜為風痰上擾面部經絡之典型表現,與中風病機相關。
綜觀之,此方針對「風痰瘀熱」交結之證,以通絡、祛痰、逐瘀、息風為核心。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牛膝(2錢)
- 性味苦酸平,歸肝腎經。
- 作用:引血下行,強筋骨,通利關節。針對「筋脈搐急、手足不隨」,可疏導瘀血,緩解肢體拘攣。
輕粉(2錢)
- 性味辛寒,有毒,具攻毒逐水、通絡之效。
- 作用:古代用於痰涎壅塞、經絡閉阻之證,借其峻烈之性開竅滌痰,破除積滯。
土茯苓(1錢)
- 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
- 作用:除濕解毒,通利關節。輔助化解濕濁黏滯之痰,改善痹痛。
大黃(8分)
- 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經。
- 作用:瀉熱通腑、活血逐瘀。導痰熱下行,從二便而出,兼治瘀熱內結。
丁子(5分,即丁香)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
- 作用:溫中降逆,行氣醒脾。反佐寒涼藥性,防峻藥傷胃,兼助氣行以化痰。
配伍邏輯
- 攻逐與通絡並行:輕粉、大黃峻瀉痰瘀,牛膝引藥下行,土茯苓滲濕,合而開泄經絡閉阻。
- 寒溫調節:大黃、輕粉偏寒,恐傷脾胃,佐以丁香溫中,兼防過瀉耗氣。
- 劑型設計:糊丸緩釋藥性,綠豆大丸劑適合漸消痰瘀,避免猛藥傷正。
推論功效機制
此方通過「瀉痰瘀、通經絡、調氣機」三層次作用:
- 痰瘀並治:輕粉攻痰、大黃逐瘀,破除病理產物。
- 疏通經隧:牛膝、土茯苓引藥達肢節,改善痹痛不遂。
- 氣機調衡:丁香理氣助運化,使痰無所生。整體契合「邪去正安」之理,適用於風痰瘀熱交結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牛膝2錢,輕粉2錢,土茯苓1錢,大黃8分,丁子5分。
上為末,糊為丸,如綠豆大。
1日8分,分為2服,每服4分,朝夕白湯服之,凡六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寶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六。 組成:黃連4兩。 主治:骨蒸傳屍邪氣,屬陽病者。
七寶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牛膝2錢,輕粉2錢,土茯苓1錢,大黃8分,丁子5分。 主治:梅瘡結毒及痼疾骨節疼痛,因梅毒之眼疾。
七寶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丹砂1分,牛黃1分,水銀1分,龍腦1分,膩粉1分,麝香(并細研)1分,金箔(大者)21大片(與藥末同研)。 主治:中風,不計緩急,涎潮瞀悶,不知人事。
七寶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朱砂(别研)2分,鉛白霜(研)2分,阿魏1兩(研),綠豆粉半兩(研),坯子煙脂、遠志,蘇木1兩。 主治:中風癱瘓,氣疰四肢痹痛,手足不随,筋脈搐急,痰涎不利,口眼歪斜。
七寶丸,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組成:龍腦1分,人參1兩,珍珠5錢,石決明2兩(另搗羅細研),琥珀2兩,青魚膽2兩,熊膽2兩,茺蔚子2兩。 主治:澀翳內障。初患之時,眼朦朧如輕煙薄霧,漸漸失明,翳如凝脂。
七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丁香半兩,沉香(銼)半兩,硇砂(湯浸,綿濾澄,入陳曲同煎成膏)半兩,蒺藜子(炒,去角)3分,木香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麝香1分(研)。 主治:奔豚氣上衝,脅肋(疒丂)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