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破故紙散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氣生髮: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破故紙散用於治療寒濕阻滯、陽氣不振所致的各種疾病,補骨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助陽氣生髮,驅散寒濕,改善症狀。
- 溫脾健脾,助消化吸收:補骨脂亦具溫脾健脾之效,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復。破故紙散常用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病症,補骨脂可溫脾助運,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藥物吸收利用率,增強療效。
破故紙散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其兩方面功效:
一、開竅醒神:石菖蒲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之功。方中因其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等症,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二、化痰止咳:石菖蒲亦具有化痰止咳之效,可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方中因其具有化痰止咳之效,可幫助患者清除痰液,緩解呼吸道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故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赤白帶下為婦女陰道分泌異常,夾雜赤(血)、白(黏液)之症。古代醫家認為其病機多與「脾腎兩虛、下焦不固」或「寒濕瘀滯」相關。破故紙散以溫補固澀為主,推測其針對脾腎陽虛、帶脈失約所致之帶下,症見分泌物清稀、日久不愈、伴腰膝痠冷者,尤其側重於「腎陽不足」證型。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破故紙(補骨脂)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腎、脾經。
- 核心作用:溫腎助陽、固精縮尿,為治下元虛冷之要藥。其性溫能散寒,味澀可收斂,直接針對腎陽虛衰、固攝無力之病機,從根本溫煦下焦,減少帶脈鬆弛導致的分泌物外溢。
青鹽
- 性味歸經:鹹,寒;歸腎、膀胱、胃經。
- 配伍意義:與破故紙同炒香,取其「鹹入腎」之性,引藥直達下焦。雖性寒,但經炒製後寒性減弱,反佐破故紙之溫燥,避免過熱傷陰,同時增強固澀之效(傳統認為「鹹能軟堅,亦能堅陰」)。
米飲調服
- 米飲(米湯)甘平,能補中益氣、和胃,助藥力輸布,同時緩和破故紙辛燥之性,避免脾胃受損。
方劑配伍邏輯
- 溫腎固澀為主:破故紙為君藥,補火助陽以復固攝之權;青鹽為使,引藥下行兼協同收澀。
- 動靜結合:破故紙溫動腎氣,青鹽靜斂浮陽,二者炒製後相得益彰,形成「溫而不散、澀而不滯」之效。
- 標本兼顧:既補腎陽治本,又收澀止帶治標,適用於虛性帶下日久者。
推論延伸應用
此方若配合健脾化濕藥(如白朮、茯苓),或加暖宮散寒之品(如艾葉、吳茱萸),可擴展至脾腎兩虛兼寒濕之帶下;若帶下色赤偏多,可佐少量止血藥(如炒蒲黃)。然原方簡潔,重在溫固下元,體現古代「治病求本」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破故紙、青鹽(同炒香)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用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破故紙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一。 組成:破故紙、石菖蒲各等分(并銼,炒)。 主治:赤白帶下。
破故紙散, 出處:《袖珍小兒》卷七。 組成:破故紙1兩(炒)。 主治:小兒膀胱虛冷,夜間遺尿或小便不禁。
破故紙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三因》。 組成:破故紙、青鹽(同炒香)各等分。 主治:丈夫元氣虛憊,精氣不固,餘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濁、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