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菖蒲散中包含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石菖蒲為君藥,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痰之效。 此方以石菖蒲為主藥,旨在治療因濕濁阻竅、痰濁矇蔽所致的痰多、胸悶、頭昏、神志不清等症狀。石菖蒲辛溫芳香,能通竅開竅,化濕開痰,是治療此類病症的最佳選擇。
- 石菖蒲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增效。 石菖蒲散中,石菖蒲與其他藥材如茯苓、半夏等配伍,互相配合,增強藥效。例如,茯苓利水滲濕,與石菖蒲共同化解濕濁;半夏燥濕化痰,與石菖蒲共同消痰止咳。整體配伍,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石菖蒲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楊氏家藏方》等古籍的記載,以石菖蒲為主要成分或配伍的「石菖蒲散」在古代應用廣泛,其主治功效涵蓋多個方面,以下逐一分析:
1. 治渴與消渴
- 《聖濟總錄》 中記載,「石菖蒲散方」配伍栝蔞根、黃連,主治「渴日夜飲水,隨飲即利」。此處的「渴」並非單純口渴,而是指飲水多、排尿也多的消渴病症狀。其治療原理推測為:石菖蒲開竅化濕,能幫助疏通體內氣機,促進津液正常輸布;栝蔞根則有生津止渴之效,能緩解口乾;黃連清熱燥濕,或可針對消渴病中陰虛內熱的病機。三藥合用,有助於改善飲水多、排尿多的情況。同時,古籍中還記載了其他治渴利的方法,如麥門冬湯、小豆汁等,體現了中醫治療消渴的多樣性。
2. 治風冷傷肺、失聲
- 《聖濟總錄》 及 《太平聖惠方》 均有記載,「石菖蒲散」可用於治療「風冷傷肺,聲嘶不出」或「風冷傷肺失聲,咽喉不利」等症狀。此方多與其他溫肺散寒、宣肺利咽的藥物配伍,如人參、五味子、桂心、杏仁、細辛、附子、訶黎勒皮、甘草等。此時,石菖蒲的功能側重於其開竅豁痰、宣暢氣機的作用,以幫助肺氣宣通,痰液排出,從而改善聲音嘶啞、咽喉不利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透過溫散風寒,宣肺化痰,使肺氣恢復正常,聲音自然得以恢復。
3. 治牙齒疼痛、動搖
- 《聖濟總錄》 記載,「石菖蒲散」還可用於治療牙齒疼痛、鬆動,甚至有臭血流出的情況。此時,方中石菖蒲與其他藥物搗爛成團,經燒製後外用,推測其原理是利用石菖蒲的開竅通絡之效,結合加熱後的藥物作用,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4. 治面部瑕疵
- 《楊氏家藏方》 中,石菖蒲與甘草、白茯苓、淡豉、皁角等配伍,主要用於治療「面上䵟𪒟、風刺,瘡靨」。此處的應用,可能是利用石菖蒲的開竅醒神、化濕除垢之性,結合其他藥物的祛風清熱、活血化瘀之功,來改善面部皮膚的問題。透過皁角洗面,雞子清調敷,可以使藥物更容易滲入皮膚,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綜合分析
綜上所述,「石菖蒲散」的主治功效體現了石菖蒲藥性的多面性。不論是內服還是外用,其開竅、豁痰、化濕、通絡等功效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不同配伍下,石菖蒲針對不同的病症,能起到不同的治療作用。從古籍記載可以看出,古人對石菖蒲的藥用價值有較深入的理解,並將其廣泛運用於臨牀實踐中。
傳統服藥法
石菖蒲半兩,棘針(燒灰)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乾薑(炮裂)1分,雞舌香1分。上為散。
以綿裹1錢匕,貼牙齦上。有涎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菖蒲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石菖蒲。 主治:疥瘙癢。
石菖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組成:石菖蒲1兩,栝樓根2兩,黃連(去須)半兩。 主治:消渴,日夜飲水,隨飲即利。
石菖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石菖蒲半兩,棘針(燒灰)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乾薑(炮裂)1分,雞舌香1分。 主治:牙齒動搖疼痛,作臭血出。
石菖蒲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石菖蒲(九節者)、甘草、白茯苓、淡豉、皂角(肥實不至者,去皮弦子)各等分。 主治:面上(黑乾)(黑曾)、風刺、瘡靨。
石菖蒲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石菖蒲半兩,鍾乳粉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心1兩,細辛半兩,訶黎勒皮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乾薑半兩(炮裂,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風冷傷肺失聲,咽喉不利。
石菖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菖蒲(銼,石上者)半兩,五味子(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紫菀(去苗土)半兩,乾薑(炮裂)半兩,訶黎勒(炮,去核)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1兩。 主治:風冷傷肺,聲嘶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