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穿珠丸方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化痰開竅: 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之效。穿珠丸主治痰濁矇蔽,神志不清等症,石菖蒲可助其開竅醒神,使痰濁消散,恢復神志。
- 健脾益氣,和胃止嘔: 石菖蒲還兼具健脾益氣、和胃止嘔之效。穿珠丸中常加入一些容易損傷脾胃的藥物,石菖蒲可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的損傷,同時也能緩解因痰濁阻滯所致的嘔吐等症。
穿珠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穿珠丸主治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神志恍惚等症,麝香能通達心竅,改善心神不寧,幫助患者安神入睡。
- 活血化瘀: 穿珠丸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如川芎、紅花等,麝香可助其活血化瘀,消散瘀血,達到治療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穿珠丸方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穿珠丸主治「上壅耳聾」,即因痰濕、氣滯等病理產物壅塞耳竅,導致氣機阻塞、清陽不升而引起的聽力障礙。此類耳聾多屬實證,與肝膽火熱上炎或腎虛耳聾有別,特點為耳悶脹感、聽音模糊,可能伴隨耳鳴如風聲。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邏輯
石菖蒲(節密者,去毛)
- 特性:辛溫芳香,善走竄通竅,歸心、胃經。
- 作用:
- 化濕開竅:針對痰濕濁邪壅塞耳竅,能宣通氣機,驅散蒙蔽之邪。
- 醒神利耳:古籍載其「通九竅,明耳目」,尤長於疏通頭面諸竅。
- 去毛用節密者:取氣味濃郁、藥效集中之部分,加強開竅之力。
麝香
- 特性:辛溫香烈,歸心、脾經,為「通關利竅第一藥」。
- 作用:
- 穿透散瘀:其性走竄,能深入絡脈,破除耳竅痰瘀膠結。
- 引藥上行:攜石菖蒲之氣直達病所,快速緩解壅塞。
黃蠟
- 特性:甘平質潤,為賦形劑。
- 作用:
- 固形緩釋:熔蠟和藥成丸,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 保護耳道:避免辛香藥物直接刺激嬌嫩耳膜。
三、配伍與治療原理
- 協同增效:
石菖蒲與麝香均具辛溫之性,前者偏於化痰濕、通氣滯,後者專於破積結、開竅閉,二者相配形成「宣散—穿透」雙重作用,針對上焦壅塞標本兼治。 - 外用巧思:
- 夜塞日取:夜間陽氣內收,藥性易潛入竅;白日取出,防久塞生濕。
- 針穿竅孔:既固定藥丸,又使藥氣透過針孔持續釋放,增強滲透。
- 歸經靶向:
足少陽膽經循行耳周,麝香引藥入經,石菖蒲調理中焦氣機(「胃氣一虛,耳竅皆聾」),間接疏利少陽,恢復耳竅清陽之氣。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 氣鬱型耳鳴:若因情志不暢致氣機壅滯,此方辛香行氣,可疏解鬱閉。
- 輕度耳竅水腫:芳香化濕配合麝香活血,或能緩解耳內脹滿感。
此方體現中醫「通則不聾」思維,以芳香開竅為核心,簡峻而力專,專攻實性耳竅閉塞。
傳統服藥法
石菖蒲(節密者,去毛)5錢,麝香半錢。
上為細末,熔黃臘半兩,和為塊。
每用小石蓮大,中間以大針穿竅,夜間安兩耳內,日間取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穿珠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石菖蒲(節密者,去毛)5錢,麝香半錢。 主治:上壅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