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骨脂裹方

補骨脂裹方

BU GU ZHI GUO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心包經 16%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骨脂裹方以補骨脂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其具有溫腎壯陽、補脾健胃、止瀉固精的功效。方劑中以補骨脂為主,正是利用其溫腎壯陽的功效,來改善因腎陽虛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腰膝痠軟、陽痿早泄等。
  2. 補骨脂與其他藥材相配,可增強其療效。例如,與杜仲、巴戟天等藥材搭配,可加強補腎壯陽的功效,與茯苓、白朮等藥材搭配,可增強健脾固腎的功效。

補骨脂裹方中,補骨脂的使用,正是基於其藥性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關係,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補骨脂裹方]主治「打撲傷損」,即因跌打、碰撞等外力導致的軟組織損傷或瘀血腫痛。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外傷多伴隨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治需活血散瘀、續筋接骨。補骨脂性溫味辛,具溫補腎陽、強筋骨之效,外用可刺激局部氣血運行,輔以醋與黃米粥調製,增強其滲透化瘀之力,共奏消腫止痛、促進損傷修復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骨脂(微炒)

    • 性味辛溫,歸腎、脾經,《本草綱目》載其「治腎泄,通命門,暖丹田,斂精神」,炒製後溫性加強,更利活血散瘀。
    • 外用可透過皮膚吸收,刺激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代謝,兼能強健筋骨,契合「腎主骨」理論,助損傷復原。
  2. 醋煮黃米粥

    • :味酸能收斂散瘀,《千金方》常用醋調藥外敷以「破結散瘀」。其酸性可促進藥物成分溶解,並擴張皮膚毛竅,提升藥效滲透。
    • 黃米粥:為黏合介質,含澱粉質可緩和刺激、保護皮膚,避免乾燥皸裂。煮後質地柔軟,利於藥末黏附與患處貼合。
  3. 紙封裹法
    古代外用常以紙或布包裹藥物,形成封閉環境,保留藥氣並溫熱患處,類似現代「濕敷」概念,助藥力持續作用,同時固定傷處,減少活動摩擦。

綜效推論

此方以補骨脂為君藥,溫通化瘀;醋為佐使,引藥入絡;黃米粥為基質,緩和護膚。三者協作,透過外敷直接作用於損傷部位,改善局部氣血瘀滯,達到消腫、止痛、續筋之效,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補骨脂(微炒)2兩。
上為末。
用醋煮黃米粥,攤在紙上,封裹損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補骨脂裹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補骨脂(微炒)2兩。 主治:打撲傷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