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骨膏
WEN G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經驗秘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骨膏方劑中加入硇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祛寒,通絡止痛:硇砂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燥濕、祛寒、通絡止痛之效。溫骨膏多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硇砂可針對濕寒之邪,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二、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硇砂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溫骨膏方劑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材,與硇砂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加速瘀血消散,改善疼痛。
溫骨膏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骨:補骨脂味辛、甘,性溫,歸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肝益腎、強筋壯骨之效。溫骨膏旨在治療骨質疏鬆、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等症狀,補骨脂能溫補腎陽,促進骨骼生長,改善骨質疏鬆。
- 祛風除濕:補骨脂還具備祛風除濕的功效。溫骨膏常用於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補骨脂可溫經散寒,祛除風寒濕邪,改善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骨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骨寒冷痛」,屬中醫「寒痹」範疇。寒邪侵襲筋骨,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故見局部冷痛、僵硬,遇寒加劇,得溫稍減。古人認為此症多由陽氣不足或外感寒濕所致,治療當以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為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 硇砂(1錢):
性溫味鹹,善散結消積、破瘀通絡。古代用以除「沉寒痼冷」,其辛溫之性可助藥力深入筋骨,散寒止痛,兼能軟堅化痰,針對寒凝瘀阻之病理基礎。 - 補骨脂(2錢):
苦辛大溫,歸腎脾經,為溫陽要藥。《開寶本草》載其「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能補命門之火、溫煦骨髓,直接針對「骨寒」之本。 - 紅萵苣(2錢):
古籍記載其性涼,但此方取其活血涼血之功,與溫藥相配,防燥熱傷陰,同時活血以助寒散(「血行寒自消」)。或為調和藥性之用。 - 真芥(半升):
應指白芥子,辛溫走竄,擅「搜剔筋骨痰涎」。《本草綱目》言其可治「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生用刺激性强(病重用生),能引藥直透筋骨;焙後緩和(病輕焙用),共奏溫通之效。
2. 配伍邏輯
- 溫通為主,兼顧活血:
補骨脂溫腎陽為君,硇砂破瘀散寒為臣,真芥子為佐使,透皮引藥深入。紅萵苣為反佐,防溫燥太過。全方以辛溫為主,集中火力攻逐骨寒。 - 外敷直達病所:
選擇蔥白搗蜜外覆,因蔥白辛溫通陽,蜂蜜潤膚助滲透,增強藥力從皮腠滲入筋骨。且強調「暖室密覆」,避風助陽,符合中醫「寒者熱之」治則。
3.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溫陽散寒、破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循環。補骨脂從內溫補腎陽以治本,硇砂、芥子從外散寒化痰以治標,紅萵苣調和血行,共解寒凝血瘀之「冷痛」。外用貼敷使藥力直達筋骨,避開內服可能之燥熱副作用,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智慧。
三、總結
「溫骨膏」為針對陰寒內盛、筋骨冷痛之效方,組方簡峻,突出「溫、通、透」三法,體現古人對寒痹病理的深刻認識與精巧的外治技術。然其用藥如硇砂、生芥子皆具刺激性,臨床需審證精準,非單純虛寒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硇砂1錢,補骨脂2錢,紅萵苣2錢,真芥半升(病輕者,生2分,焙1分;病重者,全用生,不犯銅鐵器)。
上為細末,一同於瓷器內用滾水蕩之,少時傾去水,用匙和勻。
貼於患處,用蔥白寸許搗爛與蜜調和密覆之,骨內熱不可當者去藥。擇天氣晴明,於不通風暖室中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溫骨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經驗秘方》。 組成:硇砂1錢,補骨脂2錢,紅莴苣2錢,真芥半升(病輕者,生2分,焙1分;病重者,全用生,不犯銅鐵器)。 主治:骨寒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