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屍蟲白兔丸
ZHUI SHI CHONG BAI T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統》卷七十八引《青囊》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追屍蟲白兔丸是一種具有特定用藥效果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硇砂,這是一種常用於中醫中的礦物藥物。硇砂,即硫化汞,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特性,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疾病。其在追屍蟲白兔丸中的應用,旨在增強藥方的療效,使其在處理一些特殊病理狀態時能夠更為有效。
此外,硇砂還具備一定的安神作用,能促進睡眠,對於因病痛或情緒困擾所引起的失眠問題有一定的輔助療效。追屍蟲白兔丸的配方設計,考量了各種成分的相互作用,使得整體方劑能夠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因此,硇砂的添加不僅僅是隨意選擇,而是基於臨牀需求以及中醫藥理道理的深入考量,進一步提升了藥物的臨牀應用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追屍蟲白兔丸」,主治「屍蟲」。古代中醫所謂「屍蟲」,多指潛伏體內、蝕耗正氣的病邪,或與慢性虛勞、癰疽瘡毒、傳屍癆瘵(類似結核病)等相關。其症狀可能表現為消瘦、發熱、蟲積腹痛,或皮膚瘡癰久不癒。此方以「追蟲」為目的,意在驅逐深伏之邪毒。
組成與邏輯推論
白兔糞(望月砂)
- 傳統功效:性平味辛,歸肝、肺經,具明目殺蟲、解毒散結之效。《本草綱目》載其可治「癰疽瘡癤、疳積蟲痛」。古人取「中秋夜」糞便,可能因中秋月華最盛,兔糞得「金氣」而肅殺蟲毒,或為時令信仰的象徵邏輯。
- 現代推論:兔糞含未消化植物纖維或有機物,或具輕瀉作用,可能通過促進腸道蠕動間接驅蟲;另其礦物質成分(如鈣、磷)或對某些寄生蟲代謝有干擾。
硇砂
- 傳統功效:性溫味鹹苦辛,有毒,歸肝、脾、胃經,能消積軟堅、破瘀散結。《本草衍義》稱其「透骨通痰,拔毒去腐」。古代多用於癰腫、瘰癧、蟲積。
- 現代推論:主含氯化銨,可能刺激黏膜促進排痰、殺滅寄生蟲(如體外實驗中銨鹽對某些蟲體有抑制作用),但需嚴格控量以避免中毒。
配伍原理
- 協同驅蟲:白兔糞「散結解毒」配合硇砂「破瘀攻毒」,一緩一峻,針對深伏蟲邪。硇砂為礦物藥,其毒性可能直接殺蟲;白兔糞或調節腸道環境,輔助排出蟲體。
- 甘草調和:生甘草清熱解毒,緩和硇砂毒性;若體虛用炙甘草,兼顧健脾益氣,防攻伐傷正。
- 服法設計:五更空腹服藥,趁人體陽氣初升、寄生蟲活躍時藥力直達;冷服減低對胃腸刺激,契合「不得心躁」之戒,避免藥毒相爭過劇。
潛在治療機制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直接殺滅寄生蟲:硇砂的銨鹽成分或干擾蟲體代謝。
- 促進蟲體排出:白兔糞輕瀉作用與甘草潤腸協同,助蟲體隨大便排出。
- 調節免疫: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抗炎效果,或緩解蟲毒所致慢性炎症。
綜論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結合動物藥與礦物藥,針對頑固蟲邪。然其療效描述(如「小愈兩日再服」)暗示需分階段治療,符合古代對「屍蟲」病程纏綿的認知。現代視角下,其機理或與抗寄生蟲、調節腸道功能相關,但具體應用需進一步實證。
傳統服藥法
白兔糞(中秋夜取)49丸,硇砂5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甘草5錢(生,捶碎),水1盞,揉取濃汁;若患人瘦弱,即用炙過甘草,五更空心服。預戒患人不得心躁,冷服不妨,小愈兩日,再服下蟲藥,1次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追屍蟲白兔丸, 出處:《醫統》卷七十八引《青囊》。 組成:白兔糞(中秋夜取)49丸,硇砂5分。 主治:屍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