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飛霜丹中含有硇砂,主要原因在於其燥濕止癢的功效。硇砂為芒硝的提純品,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化痰散結的功效。在飛霜丹中,硇砂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
此外,硇砂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治療飛霜丹所針對的病症,例如濕疹、皮炎等。然而,硇砂為劇毒藥物,使用時需謹慎,並需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飛霜丹中包含「粉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粉霜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飛霜丹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溼疹、瘡瘍、丹毒等。粉霜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病的炎症反應,並抑制病菌的生長。
2. 收斂生肌:粉霜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加速傷口癒合,預防感染。飛霜丹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其收斂生肌作用可以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改善皮膚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飛霜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飛霜丹主治「一切虛中積」,即因體虛而內生積滯,導致下痢濃血、裏急後重(排便不暢、肛門墜脹)、臍腹撮痛(腹部絞痛)等症。此方針對虛弱體質伴隨的實邪內積,尤其適用於寒熱錯雜或陰毒內結之證,既能攻積破滯,又可緩解疼痛。
二、組成與功效邏輯分析
主要藥物組成:
- 硇砂(3分):性熱有毒,善「消積破瘀」,古代多用於攻逐宿食、痰飲、癥瘕。其腐蝕之性可化內積,散結止痛,對寒痰冷積尤效。
- 粉霜(3錢):即輕粉(氯化亞汞),性寒沉降,能「劫痰逐水」,通利二便,與硇砂一熱一寒,共奏破積消滯之效。
炮製與輔藥:
- 火煅法:將硇砂、粉霜置密閉環境中加熱昇華,使藥性轉為輕浮上行之氣,再冷凝成丹。此過程減緩原藥峻烈之性,使藥力更集中於攻逐積滯。
- 後加膩粉、龍腦:
- 膩粉(9錢):即輕粉同類,加強通利瀉下之力。
- 龍腦(1錢):辛涼走竄,能「開竅散火」,緩解裏急後重之腹痛,並防熱藥傷陰。
治療原理:
- 攻積逐邪:硇砂、粉霜為主,破瘀消積,針對「虛中積」的病理產物(痰、瘀、宿食)。
- 寒熱並用:硇砂之熱與粉霜之寒相制約,避免單一藥性過偏,適合寒熱夾雜之痢疾腹痛。
- 緩下通利:通過輕粉類藥物之沉降,使積滯從二便排出,但丸劑劑型(綠豆大)與小劑量設計(成人10-15丸),體現「徐徐利下」的緩攻思路,兼顧虛體耐受力。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破積止痛」為核心,通過昇華炮製柔化藥性,再配伍寒熱藥物,形成「溫通寒降」之力,適用於虛弱夾實、久痢腹痛者。其製法講究火候與密閉昇華,可能意在轉化藥物毒性,增强藥效的選擇性作用。
傳統服藥法
硇砂3分(去砂石),粉霜3錢。
上為末,用薄紙拗作小紙箱子,方闊2寸半,深4分許,將藥末鋪在箱內,次掘一地坑,深3-4寸,其闊約碗蓋得著,用火燒令極熱,即去燧火,惟留熟火三兩挺,鋪在坑底,置藥箱子在內,火上急用瓷碗蓋坑口,周圍以細土擁塞,無令透煙,如兩炊飯久,即藥成也。候碗冷,即開碗取出藥,燒碗上有藥煙著碗,亦一處揩下,再研令細;凡藥得熟自於火上凝,更次入膩粉9錢,龍腦1錢,再滾研令勻,水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大人每服10丸至15丸,乳香湯送下;小兒3-5丸。如有積可1-2日,方徐徐利下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飛霜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 組成:硇砂3分(去砂石),粉霜3錢。 主治:一切虛中積,下痢濃血,裏急後重,臍腹撮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