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玉抱肚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中包含鐵砂這一味藥材。鐵砂在中醫裡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礦物質,更被視為能夠補益肝腎、固精止瀉的重要成分。根據中醫理論,鐵砂性味甘平,入肝腎經,能強壯體質、增進體力。在玉抱肚這個方劑中加入鐵砂,主要是用來增強整體方劑的收斂作用,幫助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等症狀。
此外,鐵砂還具備磁性特質,在古代中醫學中認為這種特性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有助於治療與磁場失調相關的疾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鐵砂屬於礦物類藥材,使用時必須注意適量原則,並確保經過妥善處理,避免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總體而言,玉抱肚中的鐵砂成分,通過其獨特的藥性和物性,為該方劑提供了重要的輔助療效,從而增強了整個處方對於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能力。
「玉抱肚」方劑中加入白礬,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作用:
-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具收斂止瀉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濕下注所致的腹瀉,白礬可收斂腸胃,止瀉止痛,緩解症狀。
- 止血止痛:白礬亦具止血止痛之功。對於因脾胃虛寒、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白礬可溫中止痛,化瘀止血,緩解疼痛。
因此,白礬在「玉抱肚」方劑中扮演著收斂止瀉、止血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寒濕下注所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
「玉抱肚」方劑中包含「硇砂」,其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化瘀止痛:硇砂性溫,具有溫陽散寒、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瘀血阻絡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硇砂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化瘀消積,起到緩解病症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玉抱肚」方劑中,硇砂通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例如肉桂、附子等,共同發揮溫陽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硇砂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溫陽散寒效果,提高整體療效。
「玉抱肚」方劑中包含「粉霜」,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止痛止瀉:粉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 補氣健脾,固澀止瀉:粉霜亦能補益脾胃之氣,固澀腸胃,從而止瀉。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瀉,粉霜可起到溫補脾胃,固澀止瀉的作用。
因此,「玉抱肚」方劑中加入「粉霜」,有助於溫陽散寒、補氣健脾,進一步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玉抱肚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停寒滴冷,心腹刺痛」,即因寒氣停滯或陰冷積聚導致的心腹區域冷痛、刺痛。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症狀多因陽氣不足、寒凝氣滯,需以溫散寒邪、通絡止痛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針砂(炒):
- 性味鹹寒,炒後減其寒性,增添溫通之效。
- 傳統用於散結消積、通絡止痛,外敷可引熱下行或散寒透達。
- 此方取其「溫散」特性,配合他藥共驅寒邪。
白礬:
- 性酸澀寒,外用能收斂、燥濕、解毒。
- 在此方中或用以「固攝寒邪」,防止寒濕擴散,兼緩解刺痛;其收澀之性亦可平衡針砂、宮桂的辛散,使藥效持久。
宮桂(肉桂):
- 性辛甘大熱,為溫陽散寒要藥,能暖脾胃、通血脈、散寒止痛。
- 直接針對「停寒」病機,助陽氣以化陰冷,改善心腹冷痛。
配伍邏輯:
- 溫散與收斂並行:
宮桂溫陽散寒為主,針砂輔助通絡,白礬收斂固攝,三者形成「散寒不耗氣,溫通兼固攝」的配伍。 - 外用透皮取效:
藥末調敷臍部(神闕穴),此處皮膚薄、血管豐富,易吸收藥力。冰水調敷可初緩熱性,隨藥乾漸釋溫性,形成持續刺激,達到「由表透裡」散寒的效果。
治療原理:
通過外敷溫通藥物,直接作用於腹部經絡(尤其是任脈),驅散寒凝氣滯,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從而緩解寒性刺痛。白礬的收斂性可能使藥效緩釋,延長作用時間。
總結
此方以「溫散寒邪」為核心,結合外治法特點,利用臍部吸收與經絡傳導,針對寒凝腹痛的急症設計,屬古代簡效急救之方。
傳統服藥法
針砂4兩(炒),白礬半兩,宮桂1兩。
上為細末,和勻作1包,冰水調攤皮紙上,貼臍上下,以帛系之。如覺大熱,即以衣襯之,藥乾,再以水濕令潤,其熱如初,可用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玉抱肚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抱肚,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三。 組成:針砂4兩(炒),白礬半兩,官桂1兩。 主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心腹冷極者。
玉抱肚, 出處:《百一》卷二。 組成:針砂4兩(鐵铫內火炒,用木或竹棒兒不住手攪,煙出盡爲度,放冷),白礬半兩,硇砂1錢,粉霜半錢。 主治:停寒滴冷,心腹刺痛。
玉抱肚,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引《德生堂方》。 組成:川烏半兩,川椒半兩,小茴香半兩,破故紙半兩,葫蘆巴半兩,官桂半兩,良薑半兩,馬楝花半兩,白芷半兩,甘松半兩,乾薑半兩,吳茱萸半兩,川楝子半兩,海藻半兩,青木香半兩,乳香半兩,沒藥半兩,好艾4兩(碾末,先鋪在裹肚上,後用藥末)。 主治:溫暖丹田,熏蒸腎囊。主治: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