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肝方
YANG G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肝方」中使用「硇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解毒:硇砂性寒,具有解毒散結之效。羊肝方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脾胃不和所致的疾病,硇砂可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配合羊肝等藥材,起到清熱利濕、解毒化瘀之功效。
二、 活血化瘀:硇砂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臟血液供應,配合羊肝等藥材,可促進肝臟功能恢復,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硇砂屬於劇毒藥材,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肝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反胃」,即胃氣上逆、嘔吐不納之症。古代醫家認為,反胃多因脾胃虛寒或氣滯痰阻,導致飲食難下、嘔吐酸腐。羊肝性溫,補肝養血;硇砂性烈,能散結消積,二者合用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羊肝:
- 性味甘苦溫,歸肝經,為血肉有情之品,具補血、溫中、益氣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補肝,治肝風虛熱」,古代亦用於虛勞羸弱、胃寒不納。
- 以竹杖穿炙熟食,取其焦香之性,助脾胃運化,且炙後易於消化吸收。
硇砂(取霜):
- 性味鹹苦辛溫,有毒,歸肝脾胃經,傳統用於消積軟堅、化痰散結。《本草衍義》稱其「破瘀血、止反胃」。
- 此處用「霜」(精製後毒性降低),借其溫通之力,化胃中寒痰瘀滯,開鬱結而降逆氣。
配伍邏輯
- 溫補與攻邪並行:羊肝補益肝胃之虛,硇砂攻逐痰瘀之實,一補一消,標本兼顧。
- 炙法增效:炙烤後羊肝香燥,助硇砂行散,協同促進胃氣下降,緩解嘔逆。
推論治療原理
反胃因寒痰阻胃者,羊肝溫養中焦,硇砂散寒消積,二者合用可恢復胃氣通降之職。此方體現「以臟補臟」思維,並結合礦物藥攻堅特性,針對胃寒痰結之證。
傳統服藥法
羊子肝3具(切為條子),硇砂半兩(取霜)。
調和令勻。
以竹杖穿炙熟,空腹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肝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九。 組成:羊子肝3具(切爲條子),硇砂半兩(取霜)。 主治:反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