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澄泉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澄泉散主治血虛頭暈、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
二、潤燥生津:當歸兼具潤燥生津之效,可緩解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澄泉散常用於治療因血虛津虧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而當歸的潤燥生津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澄泉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表之效。澄泉散主要針對脾虛氣陷、濕濁下注而導致的帶下病,黃耆能補益脾氣,提升機體正氣,固護脾胃,防止濕濁下注。
- 託毒生肌: 黃耆亦有託毒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熱蘊結、導致局部潰瘍的帶下病患者,黃耆能幫助修復受損的組織,促進病竈的痊癒。
澄泉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絡、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白僵蠶能起到疏風止痙的作用。
二、 解毒散結:白僵蠶對於某些毒蟲、毒蛇咬傷所致的腫痛、潰爛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解毒散結作用。在澄泉散中,白僵蠶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以加強其解毒消腫的功效。
澄泉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風疹、濕疹、瘡瘍等症。
二、疏散風熱: 蟬蛻能疏散風熱,止癢消腫,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澄泉散中加入蟬蛻,可以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澄泉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痘瘡(即天花或類似痘疹性疾病)。
古代脈絡:痘瘡在中醫屬「溫病」範疇,傳統認爲由熱毒內蘊、氣血失和所致,需透邪外出、扶正托毒。此方以補益氣血結合輕宣透表,旨在助正氣驅邪,促使痘疹透發順暢,避免毒邪內陷。
組成與邏輯推理
歸身(當歸):
- 作用:補血活血,調和營衛。
- 原理:痘瘡易耗傷陰血,歸身補血以滋養痘瘡根基,兼活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助痘疹透發。
黃耆(一兩):
- 作用:益氣固表,托毒生肌。
- 原理:大量黃耆提振脾肺之氣,強化衛外功能,既能托毒外出,又能防邪內侵,與歸身共奏「氣血雙補」之效。
僵蠶(二錢):
- 作用:祛風化痰、散結解毒。
- 原理:痘瘡多伴風熱纏結,僵蠶能疏風熱、通絡散結,助化解皮膚滯毒,減輕痘疹腫脹。
蟬蛻(二錢):
- 作用:疏風透疹、清熱止痒。
- 原理:輕清升散,引邪從表而解,促使痘疹透發,兼緩解搔癢不適。
全方治療原理
- 氣血為本,透邪為標:
以歸、耆補益氣血為基礎,鞏固正氣;輔以蟬蛻、僵蠶輕宣透表,疏通肌膚鬱滯。此結構體現「扶正祛邪」思維,適用於正氣不足而痘毒未盡透發之症。 - 動靜結合:
補血藥(靜)搭配風藥(動),避免壅滯,確保痘毒有外透之通路。酒煎加強活血行氣,助藥力速達病所。
推衍功效:
除傳統主治痘瘡外,推論此方可延伸用於氣血虛弱兼風熱鬱表之皮膚疾患,如疹色淡紅、透發不暢,或病後餘毒未清者。
傳統服藥法
歸身、黃耆1兩,僵蠶2錢,蟬蛻2錢。
先將歸、耆用酒煎,次入蟬、蠶末,調服。數次自然融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澄泉散, 出處:《準繩·幼科》卷五。 組成:黃耆、當歸、紅花。 主治:痘中闆黃。
澄泉散,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二。 組成:歸身1兩,黃耆1兩,僵蠶2錢,蟬蛻2錢。 主治:痘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