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痛丸

趁痛丸

CHEN T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3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2%
腎經 15%
胃經 9%
心經 8%
肺經 7%
膀胱經 7%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趁痛丸」方劑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 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腫脹等,木鱉子能有效消散腫痛,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木鱉子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疼痛伴隨瘀血的情況,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環,加速恢復的作用。

趁痛丸中包含白膠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止痛消腫: 白膠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它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
  2. 引導藥力: 白膠香性溫,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在趁痛丸中,白膠香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地消除疼痛,並促進傷口恢復。

「趁痛丸」方劑中包含「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 地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絡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氣滯引起的疼痛,地龍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地龍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疼痛,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地龍在「趁痛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通絡止痛、清熱解毒的效果。

「趁痛丸」方劑中包含「五靈脂」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止痛: 五靈脂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尤其是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2. 疏通經絡: 五靈脂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消除疼痛的根源。其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有利於組織修復,進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因此,五靈脂在「趁痛丸」方劑中,起到活血止痛、疏通經絡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趁痛丸」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改善因濕熱、瘀血等因素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
  2. 活血化瘀: 赤小豆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

因此,赤小豆在「趁痛丸」方劑中發揮著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的協同作用,有助於快速止痛,改善疼痛症狀。

「趁痛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經期疼痛等,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補血養血: 當歸亦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引發的疼痛,例如氣血虛弱導致的頭暈目眩、肢體痠痛等,當歸能補益氣血,從根本上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當歸在「趁痛丸」方劑中扮演着活血止痛、補血養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趁痛丸」方劑中加入「骨碎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骨: 骨碎補味甘、苦,性溫,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骨、活血止痛之效。其能補益腎氣,強健筋骨,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腰膝痠軟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促進癒合: 骨碎補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有助於骨折癒合,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趁痛丸」中加入「骨碎補」可以起到補腎壯骨、活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趁痛丸中包含海桐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止痛消腫: 海桐皮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疼痛,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引起的腫痛,海桐皮能有效緩解。

二、活血化瘀: 海桐皮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瘀血消散,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例如經期腹痛、跌打損傷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趁痛丸中加入海桐皮,可發揮其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趁痛丸」方劑中加入威靈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舒筋活絡、止痛消腫: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濕、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威靈仙常與其他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功效的中藥材配伍使用,如川芎、當歸、羌活等,共同發揮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威靈仙的加入,可有效增強「趁痛丸」的止痛消腫、舒筋活絡作用,使其更好地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趁痛丸方中使用烏頭,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強烈的止痛效果。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主要的藥理作用包括:

  • 鎮痛作用: 烏頭鹼能阻斷神經末梢的興奮傳導,起到鎮痛作用,對於寒凝氣滯、痛如刀割的疼痛有很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 烏頭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趁痛丸方中使用烏頭,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止痛效果,治療疼痛症狀。但由於烏頭毒性較強,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嚴格控制用量,避免中毒。

「趁痛丸」方劑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烏藥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烏藥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相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烏藥與川芎、白芷等藥物搭配,能增強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更能有效地治療疼痛症狀。

趁痛丸方劑中包含甜瓜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甜瓜子性寒,入肺、脾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疼痛,甜瓜子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2. 通絡止痛: 甜瓜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達到通絡止痛之效。

總之,甜瓜子在趁痛丸中發揮著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趁痛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趁痛丸主治「風毒走痃,腰腳疼痛」,此症屬中醫「痹證」範疇,多因風濕痰瘀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發為筋骨、關節、腰腳疼痛,甚則腫脹麻木。其特點為疼痛遊走(風邪)、局部腫硬(痰瘀),或伴沉重感(濕濁)。方名「趁痛」意指迅捷祛邪以止痛,反映其逐飲滌痰、攻逐通絡之峻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甘遂(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瀉水逐飲,破積通便,擅除經絡痰濕水飲之壅滯。
  • 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
    溫化寒痰,利氣散結,尤善「去皮裏膜外之痰」,針對深伏筋骨之痰濁。
  • 大戟(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
    瀉水飲、消腫滿,與甘遂協力攻逐痰濕。

三藥均屬峻下逐水之品,等分合用,形成「痰飲並攻」之力。

2. 配伍邏輯

  • 攻逐痰飲為核心:三藥皆能破滯消痰,甘遂、大戟偏逐水飲,白芥子專化痰結,共解痰濕瘀阻之病理基礎。
  • 逐邪通路設計
    • 水飲從二便出:甘遂、大戟通利大小腸,使痰濕從下而瀉。
    • 痰結從氣化散:白芥子辛溫走竄,透達經絡,使痰濁隨氣機宣通而消。
  • 劑型緩峻
    先製餅「炙黃色」減其毒性,再以醋糊為丸(醋能軟堅、引藥入肝經),綠豆大丸劑緩釋藥性,冷酒送服(酒行藥勢,冷防過熱助痰)。

3. 治療原理

「風毒走痃」之痛,實為痰濕風邪交結,阻遏氣血。此方以「滌痰逐飲」為法,峻瀉痰濕之實邪,使經絡通暢,氣血得行,則疼痛自止。

  • 針對痰濕:三藥合力,破痰飲積聚,消除腫脹。
  • 針對氣滯:白芥子辛散,開氣機之閉,助甘遂、大戟攻邪外達。
  • 針對風邪:痰濕去則風無所附,間接熄風定痛。

三、總結

趁痛丸為攻逐峻劑,其效在於「以瀉代通」,直搗痰濕痼結之本,適用於實證痺痛(痰濕壅盛、體質壯實者)。雖未用常見止痛藥(如乳香、沒藥),但通過滌除病根,達到「通則不痛」之效,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甘遂、白芥子(微炒)、大戟各等分。
滌痰逐飲。
上為細末,滴水和作餅子,炙黃色,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冷酒送下,利則止後服。
孕婦忌服,體弱者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趁痛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服用趁痛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腳氣病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多痰手臂痛

相同名稱方劑


趁痛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五靈脂半兩,赤芍藥半兩,川烏1個,沒藥4錢,麝香1錢。 主治:腰臂痛。

趁痛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三。 組成:甘遂、大戟、芫花、黑牽牛各等分。 主治:走註疼痛,婦人經脈註滯,水腫腹脹。

趁痛丸,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乳香1錢,沒藥1錢,白莴苣子1兩(炒黃),烏梅1個,白粟米1抄(炒黃)。 主治:打撲閃損,腰痛不可忍。

趁痛丸,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甘遂、白芥子(微炒)、大戟各等分。 主治:滌痰逐飲。主治:痰飲停於胸脅,或流竄經絡,致胸脅、腰背、手足、頭項走竄疼痛,坐卧不安,飲食乏味;痰核瘰癧。

趁痛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草烏頭(不去皮尖)3兩,生乾地黃(焙)半兩,天南星半兩,半夏(與南星用薑汁浸1宿,切,焙)半兩,白僵蠶(炒)半兩,烏藥(銼)半兩。 主治:走註歷節,諸風軟痛;卒中倒地;跌撲傷損。

趁痛丸,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芸薹子半兩,木鱉子仁半兩,白膠香半兩,地龍半兩,五靈脂半兩,赤小豆半兩,當歸半兩,骨碎補半兩,海桐皮半兩,威靈仙半兩,草烏頭1兩半(生,白者),烏藥半兩,甜瓜子半兩。 主治:風毒走痃,腰腳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