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桑黃丸

補益桑黃丸

BU YI SANG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16%
心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0%
大腸經 6%
腎經 6%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桑黃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引藥入肝: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引藥入肝的功效。桑黃擅長補氣益血,但藥性偏於平和,容易停滯於肝經。川牛膝能引導桑黃藥力深入肝臟,增強其補益肝腎之效。
  2. 促進藥物吸收: 川牛膝性溫,能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有利於其他藥物成分的吸收利用,提高整體藥效。

補益桑黃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小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桑黃則擅長補氣益血,二者搭配,可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不適,如面色晦暗、肢體麻木等。
  2. 輔助桑黃: 桑黃擅長抗癌消瘤,但其性偏寒涼,單用易損傷陽氣。桃仁能溫經活血,與桑黃搭配,可調節藥性,使藥力更有效發揮,同時避免寒涼之弊。

補益桑黃丸方劑中加入大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除濕,健脾和胃:大麥性味甘平,具有清熱除濕、健脾和胃之功效。桑黃偏寒,性味苦甘,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而大麥可以起到中和寒性、健脾和胃的作用,防止桑黃寒涼之性對脾胃造成損害。
  2. 利水消腫,促進桑黃藥效發揮:大麥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桑黃更好地發揮其抗炎、抗腫瘤、免疫調節等作用。桑黃的藥效發揮需要一定的水分和環境,大麥的利水作用可以幫助桑黃更好地發揮其藥效。

補益桑黃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桑黃補益: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功效。桑黃性寒,藥性偏涼,白朮可起到調和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桑黃的吸收利用,提升補益效果。
  2. 配合桑黃扶正祛邪: 桑黃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白朮則能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兩者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提高藥效。

補益桑黃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增強藥效: 神麴味甘,性溫,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桑黃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損傷脾胃。加入神麴可緩解桑黃的寒性,增強其補益作用,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

2. 促進桑黃吸收: 神麴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腸胃功能,有助於桑黃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這有利於桑黃更好地發揮其抗癌、免疫調節等功效。

補益桑黃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桑黃偏於清熱解毒,與當歸相配,可避免單味藥性偏寒,同時補血養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2. 助桑黃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與桑黃配合,能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桑黃藥效的發揮,更好地起到抗炎消腫、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補益桑黃丸中加入大黃,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精髓。

其一,大黃性寒,能瀉熱通便,可解桑黃之性熱,避免單味桑黃過於燥烈,損傷脾胃。

其二,大黃善於清熱解毒,可輔助桑黃抗癌、抗炎,增強療效。

同時,方中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量調整大黃用量,避免過寒傷正。

補益桑黃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養血生津之功效。桑黃擅長補益氣血,但性偏溫燥,容易耗傷陰津,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降火、平衡桑黃燥性,避免其過於溫燥而傷陰的作用。
  2. 協同桑黃抗癌功效:桑黃具有抗癌作用,但其藥性偏溫,容易引起燥熱,而生地黃的滋陰功效可以協同桑黃的抗癌功效,減輕其副作用,並增強其療效。

因此,補益桑黃丸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地平衡藥性,提升療效,並減輕副作用。

補益桑黃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桑黃寒性: 桑黃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調節桑黃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害,提高藥效。
  2. 增強藥效: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可促進桑黃的藥力發揮,提高藥效。

生薑與桑黃相配,可起到溫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有利於補益身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益桑黃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積聚」及「女子諸疾」。

  1. 積聚:指氣血瘀滯、痰濁結聚形成的腹中包塊(類似現代癥瘕、腫瘤或慢性炎症),屬虛實夾雜之證,需攻補兼施。
  2. 女子諸疾:涵蓋婦科因血瘀、血虛或氣滯所致的經閉、痛經、產後瘀阻、不孕等,與衝任失調、血海虛寒相關。

綜合而言,本方以「暖血海」為核心,通過溫通活血、補虛消積,調治婦科瘀阻兼體虛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活血祛瘀、通絡消積

  • 桑黃(半斤):古用為化瘀止血藥,兼能散結,針對「積聚」之瘀血內停。
  • 桃仁(半斤):破血行瘀,潤腸通便,與桑黃協力攻逐瘀滯。
  • 當歸(半斤):活血補血,調經止痛,防攻瘀傷正。
  • 大黃(半斤,炒):瀉熱逐瘀,酒製後緩其峻下,專行瘀熱。

(二)滋陰養血、固本培元

  • 生地黃汁(十斤):甘寒滋陰,涼血生津,佐制溫燥藥之性,補血海之虧虛。
  • 牛膝(一斤,酒製):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助通經散瘀。

(三)健脾溫中、助運化積

  • 白朮(半斤):健脾燥濕,防地黃、桃仁之滋膩礙胃。
  • 陳曲、麥麩(各半斤,炒):消食化積,健脾和胃,助藥力吸收。
  • 生薑汁(十斤):溫中散寒,和胃止嘔,兼助血行。

(四)製劑與服法之用意

  • 以生地黃、生薑自然汁蒸膏,取其生髮之氣,增强溫養血海之效;煉蜜為丸,緩圖藥力。
  • 酒送服,借酒性溫通以助活血,契合「暖血海」之旨。

綜論:全方以「攻瘀不傷正、補虛不留瘀」為原則,通過活血消癥、滋養陰血、健脾溫中之複合作用,調理血海虛寒與瘀積並存之證。尤宜於婦人因瘀致虛、因虛成積者,亦可用於男子氣血瘀滯之積聚。

傳統服藥法


桑黃半斤,牛膝(酒浸,切,焙)1斤,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半斤,麥麩(炒)半斤,白朮半斤,陳曲(炒)半斤,當歸(切,焙)半斤,大黃(銼,炒)半斤,生地黃10斤(絞自然汁),生薑10斤(絞自然汁)。暖血海。
上為末,與桃仁膏同入二汁內拌勻瓷器盛,甑內蒸一日,取出焙乾,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空腹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積散結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桑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桑黃半斤,牛膝(酒浸,切,焙)1斤,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半斤,麥糵(炒)半斤,白朮半斤,陳曲(炒)半斤,當歸(切,焙)半斤,大黃(銼,炒)半斤,生地黃10斤(絞自然汁),生薑10斤(絞自然汁)。 主治:暖血海。主治:積聚,女子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