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正湯

補正湯

BU ZH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肝經 20%
胃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正湯中加入白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提升藥效:白藥性寒涼,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更有效地達到補正之目的。例如,若方劑中有溫補藥材,白藥可平衡其燥熱,避免副作用。

2. 緩解副作用:某些藥材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白藥能起到解毒、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保障患者安全。例如,若方劑中有補氣血的藥材,白藥可減輕其可能引起的燥熱、口乾等症狀。

總之,白藥在補正湯中,扮演著調節藥性、平衡陰陽、提高療效、保障安全的重要角色。

補正湯方劑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補正湯中常含多味藥材,性味各異,甘草能將各藥性相調和,避免藥物互相沖撞,使藥效更協調。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止咳化痰等功效,與補正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療效。

補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止痙的功效。補正湯旨在補氣養血,而白芍的養血功效能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的補益效果。
  2. 緩和藥性: 補正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黨參等性偏溫燥,白芍的寒涼之性可以緩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白芍還能緩解補氣藥材可能引起的燥熱症狀,使補益效果更為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正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肺虛,通身汗出不止」,屬肺氣虛弱、衛表不固所致的自汗證。中醫認為「肺主氣,外合皮毛」,肺氣虛則衛陽不固,腠理疏鬆,津液外泄而汗出不止。此方通過補益肺氣、固表止汗,調和營衛以斂汗。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白藥(白朮)為主藥(2兩)

    • 白朮性甘溫,歸脾、肺經,功能補氣健脾、固表止汗。《本草綱目》載其「益氣除濕,補脾胃,止汗」。
    • 重用白朮意在補益肺脾之氣,強化衛外功能,從根本改善氣虛不固之病機。
  2. 炙甘草為輔藥(1兩)

    • 炙甘草性甘平,歸心、肺、脾經,能補脾益氣、調和藥性。《傷寒論》中常用其與芍藥配伍(如芍藥甘草湯),緩急養陰。
    • 此處配合白朮增強補氣之功,同時緩和白朮之燥性,調和脾胃以助氣血生化。
  3. 芍藥為佐藥(1兩)

    • 芍藥(白芍)性酸寒,歸肝、脾經,功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坚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 此方取其酸收之性,斂陰止汗,與白朮之補氣相配,形成「氣陰雙補」結構。此外,芍藥能制約白朮、甘草的溫燥,避免過耗陰液。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氣固表、斂陰和營」為核心:

  • 補氣固表:白朮補益肺脾,甘草助其補氣,二者恢復衛外之氣,使腠理緻密。
  • 斂陰和營:芍藥收斂營陰,調和營衛,防止津液外泄。三藥合用,標本兼顧,既治氣虛之本,又斂汗出之標,契合「肺虛自汗」之病機。

四、延伸推論
此方結構與《傷寒論》「桂枝湯」去桂枝、生薑(解表),加白朮(補氣)的思路類似,但專注於內傷氣虛,非外感營衛不和。若兼見陰虛內熱(如盜汗、煩渴),可酌加麥冬、五味子;若氣虛甚,可增黃耆增強補氣固表之力。

總結
補正湯以簡潔配伍展現「補斂並行」之妙,通過補肺氣、調營衛,達到止汗之效,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藥2兩,甘草(炙,銼)1兩,芍藥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肺虛汗出,症見全身無論冷熱都會出汗,面色蒼白,氣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生痰。
  • 本方有緩解作用,不宜急於求成,應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才能見效。

相同名稱方劑


補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白藥2兩,甘草(炙,銼)1兩,芍藥1兩。 主治:肺虛,通身汗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