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積散
MO J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磨積散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因其具有驅蟲之效。使君子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其果實可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
磨積散為治療小兒疳積的常用方劑,而疳積常因寄生蟲感染引起。使君子加入方中,可有效驅除寄生蟲,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治療疳積的目的。
磨積散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制酸止痛: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脾、胃經,具有制酸止痛、收斂止瀉之效。磨積散為治療胃痛、反胃、嘔吐、腹脹等症的方劑,海螵蛸能有效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疼痛不適,並收斂止瀉,改善患者症狀。
- 固澀止嘔: 海螵蛸具有固澀止嘔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磨積散中加入海螵蛸,能進一步增強方劑固澀止嘔的作用,使止嘔效果更加顯著。
磨積散中包含硃砂,主要考量其鎮心安神之功效。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磨積散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煩躁易怒等症,而硃砂可有效抑制心神不寧,使人安神定志。
此外,硃砂尚可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或外傷引起的腫痛亦有療效。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磨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針對小兒「積聚痞塊,腹脹堅硬」等證,屬中醫「積滯」範疇。古代醫家觀察到,小兒脾胃嬌弱,易因乳食不節或外邪內犯,導致氣機壅滯,形成有形之結(痞塊),或無形之脹滿(腹脹)。積久不化則傷脾,故見「面色痿黃、不思飲食」,此為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之象。方劑以「消食理脾」為核心,既化解有形之積,又調理脾胃功能,體現「攻補兼施」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乾蒿
- 推測「乾蒿」可能指「青蒿」或「茵陳蒿」之乾品,具芳香醒脾、化濕濁之效。其性輕揚,能宣暢中焦氣機,尤適小兒濕熱或食滯交阻之證。若屬「二蠶砂」誤寫(如蠶砂亦名蠶蒿),則以蠶砂為主,其味辛甘溫,能化腸胃濕濁兼活血消積。
臣藥:陳皮、麥芽
- 陳皮辛溫理氣,健脾燥濕,針對「腹脹」氣滯之標;
- 生麥芽(未炒製)長於消穀食積滯,兼疏肝氣,防土虛木乘。二者協同強化行氣消食之力。
佐藥:二蠶砂
- 若此為蠶砂(蠶蟲糞便),則取其溫通化瘀之性,善除腸道陳積與痰濕膠結,針對「堅硬痞塊」。其微辛微溫之性,可助陳皮溫運中焦,又能防乾蒿過寒傷陽。
使藥:生薑
- 生薑溫中散飲,和胃止嘔,兼解諸藥寒涼(如乾蒿若為寒性),並以其辛散之性助藥力布散,契合小兒「脾常不足」之體質。
全方配伍特點
- 消導與理脾並行:麥芽、蠶砂直接消積,陳皮、生薑調氣醒脾,乾蒿(或蠶砂)兼除濕瘀,共奏「消而不峻、理而不滯」之效。
- 針對小兒體質:用藥輕靈,避苦寒峻下,以芳香化濕、辛溫行氣為主,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病機。
- 積滯與氣血兼顧:痞塊形成與氣血瘀滯相關,蠶砂之活血、陳皮之行氣,暗合「氣行則積化」之理。
此方體現「六腑以通為用」原則,通過恢復中焦升降,使積滯得消、脾運得健,自然氣血漸充,諸證緩解。
傳統服藥法
乾蒿、陳皮、麥芽、二蠶砂。
消食理脾。
加生薑,水煎服。與消導飲相兼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磨積散, 出處:《準繩,幼科》卷四。 組成:乾蒿、陳皮、麥芽、二蠶砂。 主治:消食理脾。主治:小兒飲食過度,傷損脾胃,或飽悶,或吞酸,或吐瀉未癒而痘隨出。
磨積散,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使君子肉3兩,海螵蛸(去硬殼)7兩,朱砂1兩。 主治:消疳磨積。主治:小兒積聚痞塊,腹脹堅硬,面色痿黃,不思飲食。
磨積散, 出處:《濟南市中藥成方選輯》。 組成:三棱(炒)2兩,莪朮(醋炒)2兩,山楂2兩,雞內金(炒)5錢,紅曲5錢,檳榔4兩,使君子仁5錢,巴豆霜8錢。 主治:消積殺蟲。主治:小兒食積,蟲積、乳積和消化不良,痞滿結塊,腹大肌瘦。
磨積散, 出處:《古今名方》。 組成:神曲9g,山楂9g,茯苓9g,陳皮9g,麥芽9g,澤瀉9g,白朮9g,法半夏4.5g,藿香4.5g,蒼朮4.5g,厚朴4.5g,甘草4.5g。 主治:健脾消食,澀腸止瀉。主治:嬰兒消化不良的腹瀉,症見不發熱,大便淡黃色,或淡綠色,白色稀便,水分多,帶奶瓣或少量粘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