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馬脾風散中包含硃砂,主要因其具有鎮驚安神之效。
硃砂為硫化汞礦物,性寒,味甘,歸心經。其入心經,可清心火,定驚安神,故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癲癇發作、心悸不安等症。
此外,硃砂亦有解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跌打損傷等。
然而,硃砂有毒性,需謹慎使用,應遵醫囑服用。
馬脾風散方中包含輕粉,其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之效,可有效治療由風熱邪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而馬脾風散正是針對此類症狀而設。
- 外用為主,劑量精準:輕粉毒性較強,不宜內服,但外用則可發揮其藥效,且馬脾風散中輕粉用量極少,並需與其他藥材配伍,以減輕其毒性,確保用藥安全。
馬脾風散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濕、利水消腫: 甘遂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較強的利水消腫、祛風濕功效。馬脾風散主治風濕痺痛,兼有水腫的病症,甘遂能有效驅散寒濕,利水消腫,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 通絡止痛: 甘遂性寒,能通絡止痛,對於風濕痹痛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在馬脾風散中,甘遂與其他藥材如威靈仙、防風等,共同發揮通絡止痛的功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馬脾風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馬脾風散」主治「因肺寒甚,痰嗽齁(鼻合)」。「齁」指呼吸時喉中痰鳴聲,多因寒痰壅肺、氣道不暢所致,常見於小兒急喘或成人寒痰咳逆。此證屬肺寒痰盛,痰阻氣逆,故需溫散肺寒、逐痰平喘。
二、組成藥材與邏輯推理
甘遂(1錢半)
- 性味歸經:苦甘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 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為峻下逐水藥。
- 方解:此方重用甘遂,意在峻逐肺中寒痰水飲,開泄氣道之壅塞,針對「痰嗽齁」之標實(痰壅)。
輕粉(5分)
- 性味歸經:辛寒,有毒,歸大腸、小腸經。
- 功效:外用殺蟲攻毒,內服祛痰消積(古方偶用)。
- 方解:輕粉少量佐助甘遂,以其辛寒走竄之性,助化痰涎,破除痰結;然其毒性強烈,需極慎用量。
辰砂(2錢半)
-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心經。
- 功效: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方解:辰砂在此方中可鎮靜安神,緩解痰壅氣逆所致之躁擾(如小兒驚喘),並製衡甘遂、輕粉之毒性,保護心神。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逐痰開閉」為核心:
- 甘遂直攻肺中寒痰水飲,破除痰涎壅塞;
- 輕粉輔助化痰,並以其辛散之性助藥力透達;
- 辰砂鎮靜安神,兼防痰壅擾神。
配伍特點:峻藥輕投(全方總量僅4錢,每次僅用「1字」量),以香油為引,使藥力沉降入肺,避免過度刺激胃腸。
四、適用證機推測
「馬脾風散」應為急證設計,用於肺寒痰盛、氣道閉阻之急喘,屬「寒痰實證」。其作用迅捷,可能用於小兒「馬脾風」(古醫籍中泛指小兒暴喘痰鳴之急症)或成人寒痰喘逆。因藥性峻烈,須嚴格掌握適應症與劑量。
總結
此方組合體現「峻藥緩攻」思路,以逐痰為先,佐以安神,針對肺寒痰壅之喘急證候。然其毒性較強,臨床運用需辨證精準,非痰熱或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辰砂2錢半,輕粉5分,甘遂1錢半。
上為末。
每1字,溫漿少許,上滴香油1點,抄藥在油花上沈下,卻去漿水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馬脾風散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肺熱。此外,馬脾風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馬脾風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辰砂2錢半,輕粉5分,甘遂1錢半。 主治:因肺寒甚,痰嗽齁(鼻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