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散

HUANG Y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片玉心書》卷五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7%
腎經 17%
肝經 17%
大腸經 17%
肺經 11%
心經 5%
脾經 5%
胃經 5%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藥散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等,起到消炎止癢、促進癒合的作用。
  2. 解毒殺蟲: 黃柏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常伴有細菌或真菌感染,而黃柏亦有解毒殺蟲之效,可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進一步控制感染,加速病竈癒合。

黃柏的加入,可有效針對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起到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多重功效。

黃藥散中添加白礬,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癢、燥濕殺蟲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具有收斂止瀉、解毒殺蟲、止癢止痛等作用。

在黃藥散中,白礬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的功效。其收斂止癢作用可減輕皮膚瘙癢,燥濕殺蟲作用可抑制病菌和蟲子的滋生,從而達到清熱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黃藥散中包含海螵蛸,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止嘔止瀉: 海螵蛸性寒,味鹹,歸脾、胃經,具有收斂止瀉、制酸止嘔之效。黃藥散主治胃熱嘔吐、心煩不寧等症,海螵蛸可起到止嘔止瀉,安胃降逆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2. 收斂止血: 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黃藥散中所治療的胃熱出血等症,海螵蛸可以起到收斂止血,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減輕症狀,促進康復。

黃藥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黃藥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疾患,滑石可以清熱利濕,緩解皮膚的熱毒和炎症。
  2. 涼血止癢: 滑石還能清熱涼血,止癢止痛。皮膚濕熱常伴有瘙癢,滑石可以起到止癢作用,緩解患者的痛苦。

總而言之,滑石在黃藥散中發揮了清熱利濕、涼血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皮膚濕熱所致的疾病。

黃藥散中包含龍骨,主要原因如下:

  1. 固表止汗: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瀉之效。黃藥散主治自汗盜汗,而龍骨能收斂腠理,固表止汗,減少汗液分泌,緩解症狀。
  2. 鎮驚安神:龍骨還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對於黃藥散治療的心悸、失眠等症狀,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改善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龍骨在黃藥散中,發揮了固表止汗、鎮驚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自汗盜汗、心悸失眠等症狀。

主治功效


黃藥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文獻記載,《聖濟總錄》、《幼幼新書》、《萬氏祕傳片玉心書》、《太平聖惠方》等多部醫書均收錄了「黃藥散」方劑,但其組成藥物及主治疾病略有差異。 其中,《萬氏祕傳片玉心書》明確指出「黃藥散」主治「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癒者」。 結合方劑組成「黃柏、白礬、海螵蛸、滑石、龍骨」,我們可以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一、 《萬氏祕傳片玉心書》所載黃藥散之主治與治療原理:

此書指出黃藥散主治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癒,說明此方主要針對耳部濕熱瘡瘍。其治療原理如下:

  • 清熱燥濕: 黃柏為君藥,其苦寒之性,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能清除耳部濕熱之邪。
  • 收斂止瀉: 白礬為臣藥,其性收斂,能斂瘡止滲,防止膿液繼續浸淫。
  • 固精止帶,制酸止痛: 海螵蛸能固澀,收斂瘡口,並可能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疼痛。
  • 利水通淋,清熱解暑: 滑石能利水滲濕,輔助清除濕熱,亦可促進瘡瘍的癒合。
  • 鎮靜安神,固表止汗: 龍骨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因疼痛或炎症引起的不適感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萬氏祕傳片玉心書》所載的黃藥散,以清熱燥濕為主,輔以收斂、止痛、固澀等作用,達到治療耳部濕熱瘡瘍的目的。 其藥物配伍,寒涼與溫和相濟,攻補兼施,整體協調,發揮了良好的療效。

二、 其他醫籍所載黃藥散及治療原理之探討:

其他醫籍中,雖然也提及「黃藥散」,但組成藥物與《萬氏祕傳片玉心書》不同,例如《聖濟總錄》中記載的黃藥散僅有「黃藥子、防己」兩種藥物,主治吐血,與耳部濕瘡截然不同,其治療原理應與止血相關,與上文所述的黃藥散並非同一方劑。 《太平聖惠方》則記載了不同組成的「黃藥散」,用於治療傷寒發熱,其治療原理應與清熱解毒相關。 因此,不同醫籍中「黃藥散」的組成及功效存在差異,需根據具體的處方及臨牀表現進行分析。 單純從「黃藥散」這個名稱並不能確定其確切的組成和功效。

總而言之,對黃藥散的理解需結合具體的藥物組成和所述的主治病症進行分析。 不同版本的黃藥散,其治療原理和功效也存在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傳統服藥法


黃藥子1兩。
上為散。
每服3錢,煎阿膠湯調下,良久以新汲水調生面1匙投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心情煩燥流鼻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藥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黃藥1兩。 主治:傷寒鼻衄,可及一斛已來,不止。

黃藥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引《吉氏家傳》。 組成:黃藥。 主治:小兒鼻衄不止。

黃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九引《肘後方》。 組成:黃藥子1兩。 主治:鼻衄不止。

黃藥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黃藥1兩,木香1兩,川大黃3兩(銼)。 主治:斑豆瘡入眼。

黃藥散,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黃柏、白枯礬、海螵蛸、滑石、龍骨各等分。 主治: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癒者。

黃藥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黃藥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檳榔半兩,鬱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龍膽半兩(去蘆頭),犀角屑半兩,川朴消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 主治:傷寒發熱,面目赤黃,煩躁欲走,如見鬼神,譫語不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