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灰散

白礬灰散

BAI FAN H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大腸經 21%
腎經 21%
膀胱經 14%
肺經 7%
脾經 7%
心經 7%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灰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白礬灰散常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而白礬的燥濕止癢作用,能有效緩解皮膚表面的濕熱之邪,達到止癢的效果。
  2. 收斂止血: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白礬灰散中,白礬能收斂毛孔,減少滲出液,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凝固,止血止癢。

白礬灰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抑制濕熱蘊結,改善白礬灰散的清熱解毒效果。
  2. 抗菌消炎: 黃柏中含有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增強白礬散的抗炎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黃柏的加入,協同白礬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綜合療效,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皮膚病症。

白礬灰散中加入海螵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收斂: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功效。白礬灰散以白礬為主藥,具有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而海螵蛸的加入,可增強其止血收斂作用,並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海螵蛸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白礬灰散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海螵蛸的加入可以輔助白礬,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的作用。

白礬灰散方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之效。白礬灰散主要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等症狀,龍骨能有效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起到穩定心神的作用。
  2. 收斂固澀: 龍骨還具有收斂固澀之功,能有效收斂心氣,防止心神不寧,進一步穩定病情。白礬灰散中往往配合其他收斂藥物,如牡蠣、遠志等,共同發揮收斂固澀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礬灰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聤耳」(即耳竅流膿,類似現代化膿性中耳炎),症見膿血混雜、疼痛持續不止。其劑型為外用散劑,以綿裹塞耳,直接作用於患處,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治療思路。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礬灰(枯礬)

    • 性味酸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消腫、殺蟲止癢之效。煅製成灰後,收澀力更強,能減少膿液分泌,促進創面乾燥,緩解耳道濕爛。
  2. 白龍腦(冰片)

    • 辛香走竄,性涼清熱,善透竅止痛、消炎退腫。其揮發特性可助藥力滲透耳竅深部,改善局部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與白礬協同抑菌。
  3. 烏賊魚骨(海螵蛸)

    • 鹹澀微溫,功專收濕斂瘡、止血生肌。其質地輕鬆細膩,能吸附膿血穢物,修復黏膜損傷,輔助白礬強化斂瘡效果。
  4. 蒲黃

    • 甘平,生用活血止血,炒炭則偏收澀。此方取半兩,意在化瘀止血,疏通耳竅瘀滯,緩解膿血夾雜之症,防堵戀邪。

配伍特色
全方以「收斂燥濕」為主軸,佐以「行散止痛」。

  • 白礬灰+海螵蛸:強化收濕斂膿,固護黏膜。
  • 冰片+蒲黃:一散一收,冰片透邪外出,蒲黃化瘀止血,防過度收澀致瘀。
  • 四藥寒溫互制,共奏「清熱解毒、祛腐生新」之效,針對小兒耳竅濕熱瘀毒之病機。

外治機理

  • 綿裹塞耳可使藥力緩釋,直接作用於患處,避免內服藥小兒難受。
  • 燥濕斂瘡能減少耳道滲出,緩解腫脹壓迫所致的疼痛;冰片局部麻醉亦助止痛。

此方體現中醫「去腐生肌」的外治理念,尤其適合小兒嬌嫩臟竅之濕熱瘀毒證。

傳統服藥法


白礬灰1分, 白龍腦3分, 烏賊魚骨1分, 蒲黃半兩。
上為細散。
每以半錢,綿裹塞耳,日3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礬灰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白礬灰散的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白礬灰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白礬灰1分,白龍腦3分,烏賊魚骨1分,蒲黃半兩。 主治:聘耳出膿水,久不絕。

白礬灰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白礬灰半兩,黃柏(銼)半兩,烏賊魚骨半兩,龍骨半兩。 主治:小兒聤耳有膿血,疼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