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浸劑

狼毒浸劑

LANG DU JIN J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8%
腎經 28%
膀胱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狼毒浸劑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癢的功效。狼毒本身毒性較強,易引起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黃柏可有效抑制其毒性,減輕患者不適。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黃柏與狼毒相配,一寒一燥,寒能制熱,燥能除濕,相輔相成,可增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狼毒浸劑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固本止脫: 龍骨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鎮靜安神、收斂固澀之效。狼毒浸劑多用於治療瘡瘍、瘰癧等疾病,而龍骨的收斂固澀之性,可有效防止瘡瘍潰破後液體流失,並有助於止血止痛,促進創面癒合。
  2. 補腎壯骨: 龍骨亦具有補腎壯骨之功效,可輔助治療因腎虛所致的骨骼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狼毒浸劑中加入龍骨,可起到補腎固本的作用,加強整體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龍骨在狼毒浸劑中起到固本止脫、補腎壯骨的輔助作用,與狼毒的藥性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狼毒浸劑」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記載主治「稻田皮炎」,為外用塗膜劑。傳統中醫認為,稻田皮炎多因水濕浸漬、濕熱鬱閉肌膚,或蟲毒侵襲所致,表現為皮膚紅腫、瘙癢、潰爛等濕熱毒邪症狀。方中重用狼毒、黃柏、龍骨三藥,均具清熱燥濕、解毒殺蟲之功,符合濕熱毒邪的治療原則。

組成藥物特性

  1. 狼毒(大戟科):

    • 性味:辛、苦、平,有毒。
    • 功效:破積殺蟲、袪風止癢,傳統用於疥癬、皮膚頑疾,外用可抑制寄生蟲與微生物。
    • 邏輯:針對稻田皮炎可能伴隨的蟲毒或濕毒浸淫,以毒攻毒。
  2. 黃柏(芸香科):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濕熱瘡瘍、皮膚潰爛。
    • 邏輯:清除濕熱,抑制皮膚炎症反應。
  3. 龍骨(礦物藥):

    • 性味:甘、澀、平。
    • 功效:收斂生肌、固表止癢,外用可促進創面癒合。
    • 邏輯:修復受損皮膚,減少滲出。

外用輔料的協同作用

  • 酒精:作為溶劑提取有效成分,兼有殺菌、揮發助滲作用。
  • 漆片(蟲膠)、松香:具成膜性,形成保護層隔絕濕氣與感染源,松香亦有燥濕止癢之效。
  • 聚乙烯醇縮丁醛:現代成膜材料,增強塗層附著力,延長藥效。

方劑治療原理推論

  1. 清熱解毒:黃柏與狼毒協同清除濕熱毒邪,抑制病原體(如真菌、細菌)。
  2. 殺蟲止癢:狼毒毒性可驅殺寄生蟲或其幼蟲(如水稻田中血吸蟲尾蚴)。
  3. 收斂固表:龍骨收澀減少皮膚滲液,成膜劑物理性隔離刺激源。
  4. 現代藥理佐證
    • 黃柏含小檗鹼,具廣譜抗菌作用;狼毒中的二萜類化合物可抗炎、抑制免疫過度反應。
    • 酒精與松香能破壞病原體細胞膜,增強藥物穿透性。

總結

此方結合傳統清熱燥濕藥與現代成膜技術,針對稻田皮炎「濕、熱、毒」病機,通過局部抗菌、殺蟲、收斂及物理防護多重途徑發揮療效,體現「中西藥用」的早期融合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柏500克,龍骨500克,狼毒500克。
上藥浸於酒精8000毫升,歷七天,取濾液5000毫升,加漆片、松香各200克,聚乙烯醇縮丁醛250克,攪拌均勻即成。
外用塗成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狼毒浸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黃柏500g,龍骨500g,狼毒500g。 主治:稻田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