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倉連煎作為一方傳統中醫方劑,其配方中特別加入了陳倉米。陳倉米是指存放一年以上的米,經長期儲存後,其性質轉為平和,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陳倉米能夠調和諸藥,使整體方劑更加溫和易於接受,適合脾胃虛弱或病後調理者使用。
倉連煎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症狀,如食少便溏、腹脹不舒等。陳倉米在此方中的應用,正是為了增強對脾胃的滋補作用,同時幫助消化吸收,減輕其他藥材可能對胃腸造成的刺激。此外,陳倉米還能起到調和寒熱的作用,使得方中各藥之間的性味得以平衡,從而提高整體療效。總之,陳倉米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中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其在倉連煎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妙之處。
倉連煎方劑中含有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效,可治療因熱毒內盛引起的各種炎症,如腸炎、痢疾等。
- 解毒消腫:黃連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治療各種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療效。
因此,黃連在倉連煎中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為治療熱毒所致的疾病提供重要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倉連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療「噤口痢」,即痢疾患者因脾胃氣機壅滯、濕熱內阻,導致飲食難進、嘔惡不納之危候。無論赤痢(熱毒偏重,下血多)、白痢(濕邪偏盛,下黏液多),或赤白相兼者,皆可應用。其關鍵在於調和腸胃濕熱,解毒止痢,開啓脾胃受納之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對配伍思維
- 黃連:苦寒沉降,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專瀉心胃之火(即濕熱源頭)。
- 赤痢重用:因赤痢多熱毒熾盛,黃連用量增至7錢,強化清熱涼血之力。
- 白痢輕用:白痢濕邪偏重,過用苦寒恐傷脾陽,故減至3錢,側重化濕。
- 陳倉米(陳年粳米):甘淡平和,補脾養胃,兼能滲濕。
- 白痢重用:取其健脾滲濕之功(7錢),助脾胃運化水濕。
- 赤痢輕用:避免甘補滯邪(3錢),側重護胃防黃連苦寒傷正。
- 黃連:苦寒沉降,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專瀉心胃之火(即濕熱源頭)。
劑量靈活加減
- 赤白相兼時,兩藥各取中量(5錢),體現「熱毒與濕邪並調」之法,既清熱又健脾,雙向平衡。
煎服法深意
- 露一宵:將藥液靜置露天,承夜露之氣。古人認為露水具「清肅下降」之性,可助藥力清解熱毒,兼制黃連苦燥之偏。
- 空心溫服:晨起空腹服藥,使藥力直趨腸道,速達病所。
三、整體治療機轉
此方以「清熱不傷胃,補脾不助邪」為核心。黃連瀉火解毒,直折痢疾熱毒;陳倉米健脾護胃,防黃連苦寒敗胃,二者形成「攻補並行」之勢。尤其針對噤口痢「胃氣閉拒」之病機,通過清熱解毒與醒脾開胃的協同作用,恢復脾胃升降功能,使患者能納飲食,為後續調治奠定基礎。
四、延伸思考
從六經辨證看,此方契合「陽明太陰合病」——黃連清陽明腸熱,陳倉米補太陰脾虛。若結合現代醫學,黃連所含小檗鹼可抑制痢疾桿菌,而陳倉米的澱粉質或許能保護腸黏膜,體現「中西對應」的樸素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陳倉米赤痢用3錢、白痢用7錢、赤白相兼用5錢,黃連赤痢用7錢、白痢用3錢、赤白相兼用5錢。
上銼。
水1鐘半,煎至7分,露一宵,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倉連煎,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陳倉米赤痢用3錢、白痢用7錢、赤白相兼用5錢,黃連赤痢用7錢、白痢用3錢、赤白相兼用5錢。 主治:噤口痢,不拘赤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