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倉米飲中使用陳倉米,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主要原因如下:
- 溫和健脾: 陳倉米性溫,味甘,能溫中和胃,健脾益氣,適合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者。
- 止瀉固澀: 陳倉米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
陳倉米經過長時間陳化,其藥性更為溫和,對脾胃的溫補作用更強。此外,陳倉米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可增強體質,改善消化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倉米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痢後大渴不止,欲飲水」,即因痢疾(濕熱或脾胃虛損導致腹瀉)後,體內津液耗傷,出現嚴重口渴、欲頻繁飲水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痢疾傷及脾胃,運化失常,津液不得上承,故用陳倉米甘淡平和之性,既能健脾益胃,又能生津止渴,緩解因痢疾後期氣陰兩虛所致的渴症。
組成與邏輯推理
陳倉米(2合)
- 陳倉米為久儲之粳米,性味甘淡微涼,歸脾胃經。其儲存後燥性漸減,更顯平和,具有以下特點:
- 健脾和胃:適合痢後脾胃虛弱、運化無力的狀態,能助恢復中焦功能。
- 養陰生津:米本為穀物之精,經陳放後質地溫潤,能滋養胃陰,緩解津虧之渴。
- 清熱除煩:輕微涼性可解痢後餘熱,避免滋膩留邪。
- 米湯(煎煮後上清液)自古為「補液」簡方,類似現代口服補液鹽的基礎原理。
- 陳倉米為久儲之粳米,性味甘淡微涼,歸脾胃經。其儲存後燥性漸減,更顯平和,具有以下特點:
煎服法與原理
- 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取米湯,精華溶於水,易於吸收。
- 「空心、食前、晚下」分服:空腹時藥力直達脾胃,強化健脾生津之效;分次服用可持續緩解症狀,避免一次過量飲水加重脾胃負擔。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以「甘淡實脾」為核心,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健脾復運:修復痢後受損的脾胃功能,使津液得以正常化生與輸布。
- 益氣生津:米湯滋而不膩,補氣陰而不助濕,針對渴症標本兼顧。
- 调和陰陽:陳米微涼之性可清殘餘濕熱,甘味則補虛,符合痢後虛中夾熱的病機。
總結:倉米飲是針對痢疾後期「虛性口渴」的簡效方,體現中醫「藥食同源」之智慧,以平淡之品調和氣陰,契合「治病求本」原則。
傳統服藥法
陳倉米2合(水淨洗)。
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晚下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倉米飲, 出處:《醫統》卷三十六。 組成:陳倉米2合(水淨洗)。 主治:痢後大渴不止,欲飲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