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米丸

HUANG M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10%
肝經 10%
腎經 10%
心經 10%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米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峻下逐水的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導滯逐水消腫的功效。對於脾胃濕熱、水腫脹滿、腹痛便祕等症,巴豆能有效瀉下積滯、消腫利水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並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避免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

黃米丸方劑中加入陳倉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陳倉米性溫和,味甘,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黃米本身也具有補脾益氣、健脾開胃的功效。兩者搭配,可以加強補益脾胃的效果,尤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固澀止瀉:陳倉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有效止瀉止痢。黃米則能健脾益氣,改善腸道功能,從根本上減少腹瀉的發生。兩者合用,可以更好地固澀止瀉,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黃米丸] 主治功效分析

黃米丸主要治療水蠱,症狀為肚腹腫脹如水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黃米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逐水消腫:

    • 方中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可以消除便祕緩解腹脹,引導水邪從大便排出。
    • 「系瓜」在方中作為引導藥物,古文提到「系瓜如人之脈絡然,引巴豆之氣入皮膚也」,意指系瓜可以將巴豆的藥效引導入人體經絡,加強其逐水消腫的作用。
    • 《醫學入門》中提到「陽水熱渴二便閉」、「血蠱氣蠱堅如石,水蠱腫滿俱難治」,指出水蠱病與水液代謝失常、二便不通有關。巴豆的瀉下作用有助於通利二便,排出體內積聚的水濕。
    • 《濟陽綱目》提到「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濕」,以及治療陰水時「氣陷者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都強調了通利二便、排出水濕的重要性。
  2. 補益脾胃:

    • 方中陳倉米具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功效,可以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品質。
    • 《醫學入門》中提到「陳倉米鹹酸澀溫,調胃能止泄如奔,寬中下氣除煩渴,更消蠱腫封瘡痕」,以及「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都強調了陳倉米補益脾胃的功效。
    • 《醫學入門》還提到「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傷元氣。寧扶脾正氣,待其自化」,說明治療水蠱病(癥瘕的一種)時,應當注意保護脾胃正氣,避免過度攻伐。
    • 《濟陽綱目》也強調了「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的重要性。

總結:

黃米丸以巴豆為主藥,發揮其強烈的瀉下逐水作用,同時配合陳倉米補益脾胃,保護正氣。系瓜則引導巴豆藥效,增強其療效。通過這種「攻補兼施」的策略,達到治療水蠱的目的。

方劑組成與功效總結:

  • 巴豆: 瀉下,消腫,止痛。消除便祕,緩解腹脹。
  • 陳倉米: 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質量。
  • 系瓜(乾): 引導巴豆藥效,增強逐水消腫作用。

傳統服藥法


乾絲瓜1棒,巴豆肉14粒,陳倉米如絲瓜之多少。
絲瓜去皮剪碎,和巴豆肉同炒,以巴豆色黃為度,去巴豆,又以陳倉米同炒米黃色,去瓜取米,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以湯送下。數服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黃米丸,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六引《醫學入門》。 組成:乾絲瓜1棒,巴豆肉14粒,陳倉米如絲瓜之多少。 主治:水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