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丸

側柏丸

CE B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女科》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22%
大腸經 22%
心經 11%
膽經 11%
胃經 11%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側柏丸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

側柏葉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其藥理作用包括:抑制細菌生長、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凝血等。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肺熱咳嗽咯血、熱毒瘡瘍出血等,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側柏葉成為側柏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側柏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能清肺熱、瀉胃火、利膽消腫。側柏丸主治濕熱蘊蒸,痰濁內阻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黃芩可清熱燥濕,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材如側柏葉、知母等,共同發揮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側柏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所載主治「胎前赤帶如豬肝水」,指孕婦於妊娠期間下體分泌物呈暗紅色或赤褐色,狀如豬肝汁液,屬中醫「赤帶」範疇。古代認為此證多因衝任不固、血熱夾濕或氣虛失攝所致,需涼血止血、固攝衝任兼以調和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側柏(涼血止血)

側柏葉性微寒,味苦澀,善清血分濕熱而止血,為治血熱妄行致崩漏、赤帶之要藥。此方重用為君,直折血熱,固攝下焦。

2. 臣藥:芍藥、芎藭(調和肝血)

  • 芍藥(赤芍為宜):活血散瘀,清熱涼血,與側柏協同化解血分瘀熱。
  • 芎藭(川芎):辛散上行,活血行氣,與芍藥一散一收,調和肝血,防止血留瘀。

3. 佐藥:代赭石、禹餘糧(重鎮固下)

  • 代赭石:質重沉降,降逆止血,針對衝氣上逆或血不循經之證。
  • 禹餘糧:煅後澀性增強,固崩止帶,與代赭石共奏「重以鎮怯,澀以固脫」之效。

4. 佐使藥:黃耆、木賊(益氣升清)

  • 黃耆:補氣升陽,助固攝胎元,防血隨氣陷。
  • 木賊:輕揚上行,炒後兼止血之功,與黃耆搭配,升舉清陽以安衝任。

5.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側柏、芍藥偏寒涼,川芎、黃耆偏溫,避免過寒傷胎。
  • 動靜結合:川芎活血防滯,代赭石、禹餘糧固澀防脫,共成「止血不留瘀」之局。
  • 升降相因:木賊、黃耆升清,代赭石降濁,調暢氣機以安胎血。

6. 服法原理

木賊酒送服,取其輕揚之性引藥上行,酒行藥勢,助藥力達病所;「食前服」則使藥力直趨下焦,專攻衝任之病。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雖主胎前赤帶,然其組合邏輯(涼血止血、益氣固脫)亦可用於:

  1. 非妊娠期之血熱型崩漏、赤白帶下。
  2. 氣虛血熱所致月經過多,色暗夾血塊者。
    惟須依證加減,若純屬虛寒或瘀血實證則非所宜。

總結:側柏丸以涼血固澀為本,佐以調氣活血,體現「標本同治」思維,適用於血熱夾瘀、衝任不固之赤帶證候。

傳統服藥法


側柏1兩,芍藥1兩,代赭(研)半兩,黃耆(銼)半兩,木賊(銼,炒)半兩,芎藭半兩,禹餘糧(煅)半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濃煎木賊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慢性肝硬化胃腸出血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側柏丸, 出處:《經驗女科》。 組成:側柏葉4兩,黃芩4兩。 主治:胎前赤帶如豬肝水。

側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側柏1兩,芍藥1兩,代赭(研)半兩,黃耆(銼)半兩,木賊(銼,炒)半兩,川芎半兩,禹餘糧(煅)半兩。 主治:妊娠胎動,臍腹(疒丂)痛,下血不止。

側柏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側柏1兩(炙微黃),白芍藥1兩,黃耆1兩(銼),熟乾地黃1兩,續斷1分,代赭1兩半,牛角腮灰1兩,當歸1兩(銼,微炒),龜甲2兩(塗醋,炙令微黃),桑耳1兩,禹餘糧1兩(燒,醋淬7遍),艾葉1兩(微炒)。 主治:産後崩中,久下血不止,或赤或黑,臍下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