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茯苓湯

ZHI BAI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五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肺經 20%
心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8%
腎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知柏茯苓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常伴有熱證,如心煩、口渴、小便赤澀等,知母可清瀉心火、胃火,緩解熱症。
  2. 滋陰降火: 知母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可滋陰降火,保護津液。方中常因熱邪耗傷津液,導致陰虛火旺,知母滋陰降火,可補充津液,緩解陰虛症狀。

總之,知母在知柏茯苓湯中,既可清瀉熱邪,又可滋陰降火,起到平衡陰陽、恢復機體功能的作用。

知柏茯苓湯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黃柏,主要是因為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黃柏屬於寒性藥材,能有效對抗體內的熱邪及濕氣,從而改善因內熱所引起的症狀。尤其對於熱型病症,黃柏能夠協調與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在知柏茯苓湯中,黃柏與茯苓等藥材料的搭配,有助於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茯苓能健脾利濕,與黃柏的涼性形成良好的互補,讓方劑在治療上能更具平衡性。此外,經典文獻中提到,黃柏亦能輔助改善尿路感染等問題,進一步擴展了方劑的應用範圍。因此,黃柏的加入,充分體現了中醫配方中藥材相互協作、達到治療效果的智慧。

知柏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知柏茯苓湯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常伴有心煩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茯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幫助利尿通淋,改善濕熱症狀。
  2. 利水消腫: 知柏茯苓湯中,知母、黃柏等藥物清熱瀉火,但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水濕停滯。茯苓利水滲濕,能促進水液代謝,防止藥物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寒。同時,茯苓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改善因濕熱下注所致的浮腫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知柏茯苓湯 」在中醫藥學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組成為知母、黃柏、茯苓,各具不同的藥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能治療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肺熱咳嗽、痢疾、洩瀉、水腫、消渴、瘡毒、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此外,黃柏還有斂瘡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痤瘡、濕疹、皮膚損傷、擦傷、瘀傷等疾病。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 知柏茯苓湯 」 的主要功效為:

  • 春溫症:指春天因氣溫變化,引起的疾病。
  • 火邪入膀胱:指火熱邪氣侵犯膀胱,引起膀胱炎症。
  • 傷風出汗:指由於受風寒引起的出汗。
  • 胃乾燥:指胃陰不足,胃液分泌減少,引起的胃乾燥。
  • 渴欲飲水:指口渴,想喝水。

中藥方劑「 知柏茯苓湯 」組成中的知母、黃柏、茯苓,各具不同的藥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用於治療上述各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知母1錢,黃柏1錢,茯苓5錢。
利膀胱。
水煎服。1劑而渴解,2劑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寒涼性,陰虛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知柏茯苓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知母1錢,黃柏1錢,茯苓5錢。 主治:利膀胱。主治:春溫症,火邪入膀胱,傷風出汗,胃乾燥,渴欲飲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