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徐氏硫苓丸中含有硫磺,其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濕、止癢止痛: 硫磺性溫燥,具有祛風濕、止癢止痛之效。對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疥瘡等病症,硫磺能有效改善症狀。
- 殺蟲解毒: 硫磺具有殺蟲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皮膚癬菌病等由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
硫磺在中藥方劑中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而定。
徐氏硫苓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方中硫黃辛熱,易傷津液,茯苓可緩解其燥熱之弊,並促進水液代謝,防止濕邪困阻。
二、 健脾和胃:茯苓亦可健脾和胃,增進脾胃運化,有利於藥物吸收和利用,並防止硫黃對脾胃的損傷。同時,茯苓可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提高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
徐氏硫苓丸中包含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知母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方中加入知母,可清熱瀉肺火,滋陰降燥,緩解因肺熱燥咳引起的痰黃黏稠、口乾咽燥等症狀。
- 配伍增效: 知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石膏等,共同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相互增效,加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之功。
徐氏硫苓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針對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茯苓、豬苓等共同作用,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使濕熱之邪得以消散。
- 抑制細菌: 黃柏亦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抑制尿路感染的細菌生長,配合硫磺等藥物,共同發揮抗菌消炎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泌尿系統感染。
整體而言,黃柏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利濕,更能抑制細菌生長,進一步提升徐氏硫苓丸治療泌尿系統濕熱證的療效。
主治功效
徐氏硫苓丸主治功效分析
徐氏硫苓丸主要用於治療上熱下冷,夢遺的症狀,且效果顯著。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此方由硫黃、白茯苓、知母、黃柏組成,並以黃蠟為丸。其治療原理可從各藥的功效來推測:
- 上熱下冷,夢遺的病機,中醫認為多與心腎不交、水火失濟有關。上熱多指心火亢盛,下冷則指腎陽不足,精關不固。
- 硫黃,經礬制後,其辛燥之性減弱,但溫補腎陽的功效得以保留,有助於溫煦下元,固攝精關,改善下冷。
- 白茯苓,甘淡,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有助於交通心腎,引火下行,兼顧脾胃,並能安心神以治失眠、遺精。
- 知母,苦寒,滋陰降火,可清上炎之心火,與硫黃相配,一溫一寒,調和陰陽。
- 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清下焦濕熱,並有堅陰之功,與知母合用,增強滋陰降火之力,進一步改善上熱的症狀。
- 黃蠟作為賦形劑,也有一定的收斂作用。
綜合來看,徐氏硫苓丸通過溫補腎陽、滋陰降火、利水滲濕、清熱燥濕等多重功效,調節體內陰陽平衡,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從而達到治療上熱下冷、夢遺的目的。
不同醫書的記載:
- 《雜病廣要》和《濟陽綱目》均記載了徐氏硫苓丸的組成和主治,並強調其“神效”。
- 《醫學入門》則進一步指出了各藥的炮製方法,如硫黃需礬制,知母、黃柏需童便浸,這些炮製方法可能旨在增強藥效或減輕藥物副作用。
總結:
徐氏硫苓丸是一個針對上熱下冷、夢遺的有效方劑,其組方精妙,通過溫清並用、標本兼顧的治療策略,達到調節陰陽、交通心腎的目的。不同醫書的記載相互印證,體現了該方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礬制硫黃1兩,白茯苓2兩,知母5錢,黃柏(各童便浸)5錢。
上為末,黃蠟一兩半溶化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以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補腎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遺精
相同名稱方劑
徐氏硫苓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礬制硫黃1兩,白茯苓2兩,知母5錢,黃柏(各童便浸)5錢。 主治:上熱下冷,夢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