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湯以「知母」為君藥,乃因其藥性寒涼,善於清熱瀉火,為治療溫熱病之要藥。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能利尿泄熱,故可治熱病煩渴、心煩不寐、口舌乾燥等症。知母湯中以知母為君,旨在發揮其清熱瀉火之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溫熱病症之目的。
知母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功效在於清熱潤燥、止渴生津。根據《金匱要略》記載,知母湯的組成除知母外,還包含了麻黃等藥材。麻黃為一種性味辛溫、歸肺與膀胱經的藥材,其主要作用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在知母湯中加入麻黃的原因,在於利用其開腠理、散寒邪之效,使熱邪能藉由發汗的方式排出體外,避免熱邪深陷。此外,麻黃與知母相互配伍,可產生「寒溫並用」的效果,知母之寒能制約麻黃之溫,而麻黃之溫又能助知母更好地發揮清熱作用,二者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種配伍方式體現了中醫「反佐法」的治療原則,使得知母湯不僅能清熱潤燥,還兼顧了發汗解表的作用,適用於內有熱結且外感風寒的症狀。
知母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 知母湯以知母、黃柏清熱瀉火為主,但藥性偏寒,容易傷及脾胃,導致正氣不足。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脾胃之效,可防止知母、黃柏過寒傷正,提升患者的抵抗力。
- 調和陰陽: 知母、黃柏清熱瀉火,屬寒涼之品,而黃耆溫補脾氣,屬溫熱之品,兩者相配,寒熱相濟,陰陽調和,使藥力更趨平和,避免寒涼之氣過度損傷陽氣。
知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知母性寒,苦寒降火,但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知母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性平和,減少副作用。
二、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的作用,與知母配伍,可以增強知母清熱瀉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甘草的加入,使知母湯的藥性更加溫和,藥效更加穩定,更利於患者的康復。
知母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功效: 知母性寒,善清熱瀉火,但單用容易傷陰。羌活辛溫,能疏散風寒,並能引知母之寒氣下行,使藥力直達下焦,達到清熱解毒而不傷陰的效果。
- 兼顧表裡,治療風熱兼寒: 知母湯主要針對熱證,但若患者同時伴有風寒表證,則單用知母難以奏效。羌活可解表散寒,與知母相配,可兼顧表裡,有效治療風熱兼寒之證。
知母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知母滋陰降火:知母性寒,擅長清熱瀉火,但容易傷脾胃之氣。白朮性溫,健脾益氣,可補脾胃之虛,避免知母過寒傷脾,同時也增強其滋陰降火之效。
- 固表止汗,防止虛汗:知母清熱降火,也易耗損津液,導致虛汗。白朮具有固表止汗之效,可以防止因知母清熱而出現的虛汗,確保藥物療效的穩定。
綜上,白朮與知母相配,既能補脾益氣,避免知母傷脾,又能固表止汗,防止虛汗,使知母湯清熱降火之效更顯著,且不易產生副作用。
知母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而辛味可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知母湯主治熱病煩渴、心煩不寐、口乾舌燥,常伴隨肝氣鬱結、胃氣上逆之症。枳殼在此發揮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使心火下降,熱邪消散。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知母湯中知母、黃柏等藥性寒涼,容易傷胃。枳殼雖性寒,但其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知母、黃柏的寒性,避免對胃產生過大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進一步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知母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遊風攻頭面,或四肢作腫塊」,意指風邪遊走不定,侵犯頭面部或四肢,導致局部腫脹或形成腫塊。此證常見風熱或濕熱夾雜,阻滯經絡,氣血不通,發為浮腫或腫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知母(1錢):
- 性寒味苦,歸肺、胃、腎經。
- 清熱瀉火,尤擅滋陰降火,治熱病煩渴。
- 針對「遊風化熱」之病機,清解頭面四肢鬱熱。
麥門冬(1錢):
- 甘微寒,滋陰潤燥,清心肺胃熱。
- 助知母養陰,防風熱耗傷津液。
竹茹(1團):
- 甘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疏通經絡痰熱,助解腫塊之痰濕滯絡。
廣皮(7分,即陳皮):
- 辛苦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與茯苓配伍,調暢氣機,化濕消腫。
茯苓(1錢):
- 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導濕邪從小便出,緩解四肢腫脹。
炙甘草(3分):
- 甘平,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燈心(20根):
- 甘淡微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
- 輕清之性,引熱下行,輔助利尿消腫。
生薑(1片):
- 辛溫,散風邪,和胃止嘔,兼制知母、麥冬之寒涼。
三、方劑配伍思路
- 清熱養陰為主:知母、麥冬、竹茹清除風熱,兼顧津液。
- 理氣化濕為輔:陳皮、茯苓、燈心疏暢氣機,分利水濕。
- 標本兼顧:既祛外風熱邪,又內調痰濕,氣血通則腫消。
四、現代應用聯想
此方結構輕清,適合「風熱上攻」或「濕熱浮腫」之輕症,如過敏性浮腫、神經性水腫或初期風疹,兼見煩渴、舌偏紅者。然需辨證屬熱非寒,臨床宜加減活用。
傳統服藥法
知母1錢,麥門冬1錢,竹茹1團,廣皮7分,炙甘草3分,茯苓1錢。
燈心20根,加生薑1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體質虛寒者不宜服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二。 組成:知母1兩,葛根1兩,白朮1兩,甘草1兩(炙)。 主治:陽明病,身冷而內煩者。
知母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上。 組成:知母1兩,麻黃(去節)1兩,升麻1兩,石膏2兩,甘草1兩半。 主治: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患傷寒,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
知母湯,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知母1兩,麻黃(去根節)半兩,黃耆(蜜炙)半兩,甘草(炙)半兩,羌活(洗去土)半兩,白朮半兩,枳殼(去瓤銼,麸炒)半兩。 主治:遊風攻頭面,或四肢作腫塊。
知母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 組成:紫蘇(連莖葉)1兩,知母(焙)1兩,貝母(去心)1兩,款冬花1兩,五味子1兩,人參1兩,桑根白皮(銼)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咳逆,痰喘氣促。
知母湯,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知母半兩,甘草半兩,貝母3錢,羌活3錢,滑石(别研)3錢,大黃3錢,小麥子3錢,麻黃(去節存根,銼碎,湯泡濾過,焙乾)1錢半,苦葶藶1錢半,訶子肉1錢半,薄荷(去梗)2錢。 主治:齁(鼻合)氣喘,痰鳴,發熱,咳嗽,惡風。
知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知母(焙)1兩,牽牛子(炒)1兩,山梔子仁1兩,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牡丹(去心)1兩,麻黃(去根節)1兩,荊芥穗1分,滑石1分,虎杖1分,射乾1分,羌活(去蘆頭)1分,杏仁1分,連翹半兩,半夏2錢(以生薑2錢同搗,捏餅子,曬乾)。 主治:傷寒毒氣滋盛,蒸於肌膚,發爲赤斑,通身大熱,頭重疼痛,精神昏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