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蔥白香豉湯

加減蔥白香豉湯

JIA JIAN CONG BAI XIANG C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26%
脾經 12%
肝經 10%
大腸經 9%
膽經 3%
三焦經 3%
心經 3%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蔥白入藥,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竅、宣肺止咳之功效。

在加減蔥白香豉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配合香豉解表散寒: 香豉性涼,味甘,具有解表散寒、利濕止瀉的功效,而蔥白性溫,可緩解香豉的寒涼之性,避免傷正氣。
  2. 助香豉通竅: 蔥白辛溫,可通鼻竅、開肺氣,配合香豉,有助於疏風散寒、宣肺通竅,治療感冒初期鼻塞、咳嗽等症狀。

加減蔥白香豉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輕症或表證未解之咳嗽、喉嚨不適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白薇這一藥材。白薇性味甘、苦,微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涼血、利濕退黃的功效。在加減蔥白香豉湯中加入白薇,主要是取其清熱作用,用以調理體內因外邪入侵所引起的熱象。

尤其對於那些因風寒外感而轉化為熱象的患者來說,白薇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氣,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同時,白薇還能輔助其他藥物,如蔥白和香豉等,共同發揮散寒解表的作用,達到表裡同治的效果。總體而言,白薇在此方中的應用,強化了方劑清熱解表的功能,使之更適合治療由風寒轉化的輕度熱性病症,對改善患者的症狀有著積極的作用。

「加減蔥白香豉湯」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該方常用於治療胃脘脹痛、食積不消、脘腹冷痛等症,而木香的疏肝理氣作用可解除肝氣鬱滯,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腹痛。
  2. 配合蔥白香豉,增強療效:蔥白辛溫,散寒解表,香豉甘平,健脾開胃,二者與木香合用,既能溫中散寒,又能疏肝理氣,共同增強治療胃寒痛、食積脹滿等症的療效。

「加減蔥白香豉湯」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該方以蔥白、香豉等辛溫之品,配合桔梗,可增強宣肺利咽之力,有效緩解因風寒外襲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
  2. 散結消腫:桔梗還具有一定散結消腫作用,可促進痰液排出,利於炎症消退。對於因風寒引起的肺氣鬱滯、痰液阻塞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桔梗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加減蔥白香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蔥白、香豉性皆偏寒,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對胃腸的刺激。
  2. 緩解藥物毒性: 方中香豉辛溫,甘草可緩解其辛辣燥烈之性,避免過度刺激,達到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間的平衡。

甘草的加入,不僅平衡藥性,更能提升湯劑的整體效用,使之更加溫和、安全且有效。

「加減蔥白香豉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取其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的功效。

蔥白性溫,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而香豉則能解表止痛、利濕化濁。薄荷性涼,辛散清熱,能解表散風,並可清利頭目,與蔥白、香豉相配,有助於 增強解表散風之效,並清熱解毒,改善頭目昏沉、鼻塞流涕等症狀

此外,薄荷的清涼香氣,亦能 提振精神,緩解頭痛,有助於整體病症的改善。

「加減蔥白香豉湯」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發熱症狀:蜂蜜性平,味甘,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之效。於發熱時,加入蜂蜜能清熱解表,緩解發熱症狀,並有助於滋潤咽喉,緩解因發熱引起的口乾舌燥。
  2. 增進藥效:蔥白性溫,味辛,能發汗解表;香豉性平,味甘,能解表除濕。蜂蜜能與蔥白、香豉相輔相成,增強解表除濕之效,進一步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症狀。

總之,蜂蜜於「加減蔥白香豉湯」中起著緩解發熱症狀、增進藥效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顯著,更利於患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加減蔥白香豉湯源自《外臺秘要》,為治療「三時風熱」(即春、夏、秋三季感受風熱邪氣)所致咳嗽、咽喉腫痛而設。其主治特點為:

  1. 風熱表證:風熱之邪侵襲肺衛,引發咳嗽、咽喉紅腫疼痛。
  2. 陰傷輕兆:邪熱傷津或素體陰虛,但未達「陰虛火旺」程度,故不適用滋陰力強的「萎蕤湯」(如原方葳蕤過於滋膩)。
  3. 邪偏上焦:病位集中於肺繫(咽喉、氣道),屬上焦風熱鬱閉。

此方以蔥白香豉湯為基礎減輕辛溫之性(蔥白減半),並加入清潤疏風之品,既解表祛邪,又兼顧肺咽津液濡養,體現「輕清透散」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原方基礎:蔥白香豉湯(減蔥白量)

  • 蔥白(減半):辛溫解表,通陽發汗,減量後降其溫燥之性,防助熱傷津。
  • 香豉(淡豆豉):透散表邪,解鬱除煩,合蔥白輕宣肺衛風熱。
    調整目的:風熱證忌過用辛溫,故減蔥白用量,保留其宣透之力,避免助熱。

(二)新增藥味配伍分析

  1. 萎蕤(玉竹)2錢

    • 甘潤養陰,生津潤肺,針對風熱傷津或素體陰不足。
    • 與原方葳蕤湯不同,此處用量輕,意在「潤肺保津」而不礙邪。
  2. 白薇1錢

    • 清熱涼血,透邪外出,善治陰虛夾熱或熱鬱上焦。
    • 與萎蕤相配,清潤並行,防熱邪深陷。
  3. 青木香1錢

    • 行氣止痛,解毒消腫,針對咽喉腫痛之氣滯熱結。
    • 後世考證此或為「馬兜鈴根」(古稱青木香),需注意區分。
  4. 桔梗1錢

    • 宣肺利咽,載藥上行,專治咳嗽咽痛,開提肺氣。
  5. 甘草3分

    • 甘緩利咽,調和諸藥,與桔梗成「甘桔湯」基礎,增強清利咽喉之效。
  6. 薄荷3分

    • 辛涼解表,疏風清熱,助蔥豉透邪,專散上焦風熱。
  7. 白蜜3匕

    • 潤肺止咳,甘緩護津,合萎蕤增強滋潤之效,矯正辛散傷陰之弊。

(三)組方核心邏輯

  1. 表裡兼顧

    • 解表:蔥白、香豉、薄荷輕宣透邪。
    • 清裡:白薇、青木香清熱解毒,桔梗、甘草利咽消腫。
    • 護陰:萎蕤、白蜜潤養肺津,防燥熱傷陰。
  2. 標本同治

    • 治標(咳嗽咽痛):桔梗、甘草、青木香直接緩解症狀。
    • 治本(風熱鬱肺):透散外邪,清解內熱,阻斷病機。
  3. 升降相因

    • 桔梗升提肺氣,薄荷輕清上浮,蔥白通陽外達;
    • 白薇清降裡熱,白蜜甘潤下行,形成「宣散不耗氣、清潤不滯邪」的動態平衡。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結構精簡,除原文所述主治外,結合藥性推測或可適用:

  • 風熱初起輕症(微惡風、頭痛、微咳)。
  • 喉痹乳蛾初期(咽喉紅腫未化膿)。
  • 素體陰虛復感風熱(如虛人外感喉乾舌紅)。

其治療原理體現「疏風清熱、潤肺利咽」的法度,為風熱夾燥證提供輕靈解法,尤其適合不耐辛溫燥烈或陰虛輕證者。

傳統服藥法


蔥白香豉湯蔥白減半,加萎蕤2錢,白薇1錢,青木香1錢,桔梗1錢,甘草3分,薄荷3分,白蜜3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三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難用萎蕤湯者。如果患者有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但沒有風熱的表現,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咽喉痛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蔥白香豉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三。 組成:蔥白香豉湯蔥白減半,加萎蕤2錢,白薇1錢,青木香1錢,桔梗1錢,甘草3分,薄荷3分,白蜜3匕。 主治:三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難用萎蕤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