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木通湯
FU LING MU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木通湯中使用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方中木通性寒,善於利水通淋,而赤茯苓則可補脾健運,避免單用木通傷脾之弊。
- 通竅利竅: 赤茯苓亦有通竅利竅之效,可輔助木通疏通水道,利水消腫,共同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赤茯苓的加入,不僅利水滲濕,更能健脾護胃,使藥效更顯著,且更安全有效。
茯苓木通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茯苓亦有健脾利濕之效,與木通相配,可加強利水消腫之力,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 清熱解毒: 木通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茯苓則能清熱安神,與木通配合,能更好地清熱解毒,消除體內熱毒。
茯苓木通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清熱利濕、利水消腫。此方中包含了茯苓、木通等多種草藥,其中車前子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視。車前子味甘、性寒,歸肝、腎、膀胱經,具有良好的利尿通淋效果,能促進人體水分代謝,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與熱毒,因此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時極為適用。
此外,車前子還能調節泌尿系統功能,增強腎臟排泄能力,對於改善因濕熱引起的各種不適有良好療效。在茯苓木通湯中,車前子與其他草藥如茯苓、木通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的作用,使整體處方的療效更為全面且強化。車前子的存在,不僅加強了利水作用,還可輔助改善由濕熱所引發的次生問題,如皮膚瘙癢、黃疸等,使得該方劑在臨床應用上更具廣泛性和實用性。
茯苓木通湯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滑石性寒滑利,能利水滲濕,清熱除煩。茯苓木通湯以茯苓、木通等利水滲濕藥為主,而滑石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力,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
- 清熱解毒: 滑石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配合茯苓木通湯的清熱利濕之性,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滲濕的效果。對於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木通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傷寒後下焦熱,小便不通」。意指傷寒病後,餘熱未清,邪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小便澀滯或閉塞不通。此證屬熱結水停,需清熱利水以通淋。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藥物組成與劑量
- 赤茯苓(去黑皮)2兩:
茯苓分赤白,赤者偏於利濕健脾,專走血分,能滲下焦濕熱,助膀胱氣化。 - 木通(銼)2兩:
苦寒降泄,善通利三焦水道,清心火而下行,為治濕熱淋證要藥。 - 車前子葉2兩:
性寒滑利,清熱利尿通淋,尤擅導濕熱從小便出,葉之效較種子更速。 - 滑石2兩:
甘寒滑利,清熱解暑、滲濕通淋,與車前子協同增強利水之功。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為主,利濕為輔:
全方四藥皆性寒,針對「下焦熱」之病機,以木通、滑石清熱利濕為主導,赤茯苓健脾滲濕為佐,車前子葉助通淋為使。 - 通利水道,導熱下行:
木通、車前子葉、滑石均具通利之性,能開泄水道,使濕熱從小便而解;赤茯苓健脾防利水傷正,標本兼顧。 - 劑型與服法考量:
粗末煎服保留藥效,空心溫服使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滲利之效。
3. 推衍功效
除傳統主治外,此方組方思路可延伸於以下病證:
- 濕熱下注之淋證:如小便赤澀、尿痛(類似現代尿路感染)。
- 水腫兼熱證:下半身腫脹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者。
- 暑濕內蘊:夏季濕熱交蒸致小便短赤、煩渴。
結語
茯苓木通湯以「清熱通淋」為核心,結構簡練而力專,體現古人治濕熱淋證「清利並舉」之法。其組方著重藥物協同,尤適用於熱結水停之實證,後世導赤散、八正散等方或受其啟發。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去黑皮)2兩,木通(銼)2兩,車前子葉2兩,滑石2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木通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木通(銼)2兩,車前子葉2兩,滑石2兩。 主治:傷寒後下焦熱,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