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草如聖湯」方劑中包含紫草,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效。方劑中加入紫草,主要針對熱毒血瘀所致的症狀,例如:皮膚紅腫熱痛、瘡瘍腫毒、燒傷燙傷等。
- 活血化瘀:紫草除了清熱涼血外,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血瘀阻滯所致的症狀,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痛經等,紫草也能發揮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疼痛。
「紫草如聖湯」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於病所: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紫草性寒涼,入血分,善於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橘皮的加入,可助藥力下行,使紫草藥力更好地到達病所,發揮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緩解紫草寒涼之性:紫草性寒涼,若單味使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橘皮性溫,可緩解紫草寒涼之性,避免其副作用,確保患者安全用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草如聖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瘡疹初發期」伴隨的「痰涎壅盛、驚狂不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瘡疹(尤指天花、麻疹等發疹性疾病)初起時,若熱毒內擾、痰熱互結,可導致患兒出現神志不寧、驚惕譫妄等症。方名「如聖」暗示其效驗卓著,能於疹病早期截斷病勢。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紫草(君藥):
- 去粗梗取精華,用量倍於陳皮,顯其清熱涼血、透疹解毒之主導地位。
- 《本草正義》載紫草「專入血分,能涼血解毒」,其色紫入血,善解血分熱毒,促使疹毒外透而免內陷。
- 現代研究證實紫草含乙酰紫草素,具抗炎、抑病毒作用,符合古人用治熱性出疹性疾病之理。
陳橘皮(臣藥):
- 去白(去除白色內皮)減其燥性,焙乾增強理氣化痰之效。
- 配合紫草形成「血氣同治」格局:紫草清血分熱毒,陳皮理氣化痰,氣行則血行,痰化則熱孤。
- 《本草綱目》指出陳皮能「療痰嗽瘡疹」,尤擅疏通中焦氣機,防熱毒與痰濁膠結。
蔥白(使藥):
- 用二寸取其輕宣之性,既能助紫草透發疹毒,又可引藥力外達肌表。
- 含揮發成分能促進皮膚微循環,與紫草協同增強「透疹」效果。
配伍特點:
- 血氣並調:紫草涼血,陳皮理氣,符合「治疹需調氣血」原則。
- 標本兼顧:紫草清熱解毒治本,陳皮化痰止驚治標。
- 給藥設計:乳母同服充分利用母乳傳遞藥效,顯示古人對嬰兒給藥途徑的靈活思考。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通過「涼血透疹為主,化痰理氣為輔」的組合:
- 清解血分熱毒,促使疹點順利透發,避免毒邪內閉。
- 化痰以斷驚狂之根,蓋痰熱擾心則驚,痰消則神自安。
- 藉蔥白辛散之力,開腠理、通陽氣,助邪外達。
方劑變名考: 《普濟方》改稱「如聖紫草湯」強調紫草主效;《奇效良方》作散劑(如聖散)方便急症使用;《治痘全書》稱「飲」凸顯湯液吸收快速;《仙拈集》簡化為「紫陳湯」直指兩味主藥,反映臨床應用中的劑型調整與用藥精簡過程。
傳統服藥法
紫草(去粗梗)2兩,陳橘皮(去白,焙乾)1兩。
減毒。
上為末。
每服1大錢,水1盞,加蔥白2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乳兒與乳母兼服之,斷乳令自服。
如聖紫草湯(《普濟方》卷四○三)、紫草如聖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紫草如聖飲(《治痘全書》卷十四)、紫陳湯(《仙拈集》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草如聖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八。 組成:紫草(去粗梗)2兩,陳橘皮(去白,焙乾)1兩。 主治:減毒。主治:瘡疹纔初出。痰涎驚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