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呂祖一枝梅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清心鎮靜、安神定驚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心神不寧往往與心火亢盛有關,而硃砂能夠透過其寒涼特性,幫助降火、平肝,進而達到安神的效果。此外,硃砂還有解毒的功效,能夠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在呂祖一枝梅中,這種配方通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硃砂的使用能夠加強方劑對情志相關問題的調理能力。此外,由於硃砂的特性,還能夠改善由於心火旺盛引起的煩躁情緒,這使得方劑更為全面和有效。因此,硃砂的加入不僅提高了方劑的療效,還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價值。
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加入銀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銀朱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呂祖一枝梅多用於治療驚癇、神志恍惚等症,銀朱可通過鎮靜心神,平息肝風,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 解毒止痛: 銀朱亦具解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感染、毒蛇咬傷等。呂祖一枝梅亦有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功效,加入銀朱可輔助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作用:
-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呂祖一枝梅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脈流通,加速傷口癒合。
- 通絡止痛: 五靈脂能通經絡、止疼痛,對於風寒濕痺、腰腿疼痛等症狀也有療效。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常加入其他具有通絡止痛作用的藥材,與五靈脂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方劑中加入麝香,可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 活血通絡:麝香還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麝香可以幫助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總而言之,麝香在呂祖一枝梅方劑中的作用,是通過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來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包含蓖麻,主要原因有二:
- 通便瀉下: 蓖麻子具有峻下逐瘀之效,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對於因濕熱內蘊、血瘀阻滯導致的便祕、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消腫止痛: 蓖麻子外敷可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呂祖一枝梅方劑中使用蓖麻,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使用,避免因劑量過大或體質不適導致不良反應。
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含有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殺蟲: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方中使用雄黃,旨在針對某些疾病的病因,例如蛇蟲咬傷、皮膚病等,起到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的作用。
- 驅邪避穢:道教典籍中,雄黃被視為辟邪之物,具有驅除邪氣、淨化環境的作用。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加入雄黃,除了藥用價值外,也可能蘊含著道教文化中對驅邪避穢的信仰,以期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峻下逐瘀: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將積聚在體內的瘀血、毒素迅速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此方針對的是氣滯血瘀、寒凝脈阻的病症,巴豆的峻下作用能快速打開氣血通道,消除病竈。
二、引藥入肝:巴豆入肝經,具有引導藥物深入肝臟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治療肝膽濕熱、肝鬱氣滯等疾病。呂祖一枝梅方劑中其他藥材也多具有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的功能,巴豆的引導作用可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呂祖一枝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診斷與治療各類危重疾病,其特殊之處在於通過外敷印堂穴的反應來判斷預後:
- 診斷作用:
- 敷藥後若出現「紅斑暈色腫起飛散」(紅霞捧回),表示病雖重但可治;
- 若無紅腫反應,則預後不良。
- 治療範圍:
- 適用於成人、婦女及小兒新久諸病,尤其「生死難定」之危症;
- 小兒急慢驚風、一切老幼痢疾等急性病症。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邏輯
朱砂(3錢):
- 性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傳統用於驚風、癲狂,其紅色色素可能促進局部充血反應。
銀朱(1錢5分):
- 為人工製備的赤色硫化汞,具殺蟲解毒之效,可能增強朱砂的發赤作用。
五靈脂(3錢):
- 活血散瘀,通利血脈,助藥性透入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麝香(2分):
- 開竅醒神,穿透力極強,能引藥直達病所,刺激皮膚反應。
蓖麻仁(5分):
- 拔毒消腫,含蓖麻毒素,可刺激皮膚發紅起泡,增強藥效外透。
雄黃(5錢):
- 解毒闢穢,殺蟲,其辛溫之性助藥性發散,與麝香協同開竅。
巴豆仁(5錢,不去油):
- 峻烈辛熱,具強烈刺激性,能引起皮膚充血甚至起泡,為「紅霞」反應的關鍵成分。
治療原理推論
皮膚反應與診斷:
- 方中多為辛熱峻烈之品(如巴豆、雄黃、麝香),配合活血藥(五靈脂),敷於印堂(督脈要穴),可通過刺激皮膚局部充血程度,反映患者氣血盛衰。
- 氣血尚足者,藥力透發則現紅腫;氣血衰竭者,無力反應,故預後不佳。
急救作用:
- 印堂為「上丹田」,貼敷峻藥可開竅醒腦,對小兒驚風、昏迷有刺激甦醒之效。
- 雄黃、朱砂解毒,巴豆攻逐痰濕,可能對痢疾毒邪內蘊者產生瀉下排毒作用(雖為外敷,部分藥性可能經皮吸收)。
配伍特點
- 峻烈藥為主:巴豆、雄黃、麝香等均為毒性較強之品,透過外敷避免內服風險,但仍能發揮強效刺激作用。
- 色赤入血:朱砂、銀朱紅色,配合「紅霞」反應,符合中醫「赤色屬心,通於血脈」的理論,藉此判斷氣血運行狀態。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內效」與「以毒攻毒」的思路,結合診斷與治療於一體,為傳統急救外治法的獨特案例。
傳統服藥法
朱砂3錢,銀朱1錢5分,五靈脂3錢,麝香2分,蓖麻仁5分,雄黃5錢,巴豆仁5錢(不去油)。上藥各為細末,於端午日淨室中午時共研,加油胭脂為膏,瓷盒收藏。
臨用豆大1丸捏餅,貼印堂中。
(《同壽錄》卷尾)。用藥芡實大一餅,貼印堂之中,點官香一支,香盡去藥,以後一時許,藥處有紅斑暈色腫起飛散,謂紅霞捧回,病雖危篤,其人不死;如貼藥處,一時後無腫無紅,皮肉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呂祖一枝梅,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朱砂3錢,銀朱1錢5分,五靈脂3錢,麝香2分,蓖麻仁5分,雄黃5錢,巴豆仁5錢(不去油)。 主治:大人男婦、小兒新久諸病,生死難定之間;小兒急慢驚風,一切老幼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