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代灸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因為雄黃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和療效。首先,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砷化物,具有強烈的抗菌、抗病毒和消炎作用,能有效地幫助清熱解毒,對於許多由外感邪氣引起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其次,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燒灼之性,能夠刺激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此外,代灸散的配方目的是模擬灸療的效果,雄黃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火灸的熱力,幫助驅散寒邪,舒筋活絡,同時減輕疼痛。因此,雄黃的加用使得代灸散成為一個更為全面和多效的方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各類所需療效。
代灸散方中包含銀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引火歸源,助藥力達病所: 銀朱性溫,具有引火歸源之效,可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增強藥效。
- 化瘀止痛,消腫生肌: 銀朱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同時,銀朱還具有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創口癒合。
因此,代灸散方中加入銀朱,可起到引導藥力、化瘀止痛、消腫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代灸散方劑中含有麝香,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通竅止痛: 麝香性辛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在代灸散中,麝香能通暢經絡,疏通氣血,減輕疼痛,尤其適用於因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二、 引藥入經: 麝香氣味強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藥效。在代灸散中,麝香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滲透肌膚,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代灸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癧潰爛,臭不可聞,久不能癒」,瘰癧為淋巴結結核潰後形成之慢性潰瘍,古代稱「鼠瘡」,多因痰火瘀毒凝滯所致。潰後腐肉不脫、膿水腥臭,乃毒邪未盡兼挾濕熱。代灸散以「灸」為名,實則以外用煨藥代灸法,利用藥性溫熱透達之力,拔毒祛腐、生肌斂瘡,針對瘡瘍潰後久不癒合之頑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官粉(鉛粉):
性寒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收斂生肌。其燥濕斂瘡之力,可除潰瘍濕爛膿水,抑制腐敗。雄黃:
辛溫有毒,為解毒殺蟲要藥,尤其擅長「腐蝕惡肉」,對瘡瘍腐膿有化腐之效,兼能燥濕。銀朱(或輕粉):
- 若為銀朱(硫化汞),其性溫有毒,攻毒殺蟲,傳統用於惡瘡癬癩,可燥濕祛腐。
- 若為輕粉(氯化亞汞),則性寒更峻,專攻腐肉死肌,直接蝕瘡去膿。
(《東醫寶鑑》改作輕粉,可能取其「劫痰」與快速化腐之效,加強針對瘰癧痰瘀毒結。)
麝香:
辛香走竄,能「通諸竅、透肌骨」,引藥深達病所,同時活血散結,促進瘡毒外發。
配伍特點:
- 「以熱引毒」:藥末置槐皮(清熱涼血)上,炭火煨灸,利用溫熱效應開泄腠理,助藥力滲透,使毒邪隨熱外散。
- 「毒藥攻毒」:全方多為金石毒藥,以毒攻毒,針對頑固腐肉與深伏瘡毒,兼具「蝕瘡—生肌」雙向調節。
- 「香藥透達」:麝香貫穿全局,解決瘰癧瘀毒膠結難消之弊,推動藥力深入。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局部刺激與藥理作用,先「煨灼」潰瘍表面,殺滅濕毒、腐蝕惡肉;繼而借助麝香之透達,引官粉、雄黃等收斂生肌,促進瘡口癒合。屬古代「煨藥代灸」之峻法,適用於陰疽潰後邪毒深伏者,非尋常瘡瘍所宜。
傳統服藥法
官粉1錢,雄黃1錢,銀朱1錢,麝香2分。
上為細末。
用槐皮1片,將針密密刺孔,置瘡上,上摻藥1撮,以炭火炙熱,其藥氣自然透入瘡中,痛熱為止。甚者換3次,輕者2次全愈。
方中銀朱,《東醫寶鑒·雜病篇》引作「輕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代灸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官粉1錢,雄黃1錢,銀朱1錢,麝香2分。 主治:瘰癧潰爛,臭不可聞,久不能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