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疔丹

回疔丹

HUI D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2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42%
胃經 28%
肝經 14%
肺經 14%
心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疔丹方劑中包含蟾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解毒消腫: 蟾酥性寒,具有解毒消腫、散結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蜂螫蟲咬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拔毒生肌: 蟾酥的毒性可以引發局部組織充血,加速血液循環,並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拔除毒素,促進創口癒合。

因此,回疔丹中加入蟾酥,能有效地治療疔瘡腫毒,起到解毒消腫、拔毒生肌的作用。

回疔丹方劑中加入銀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銀朱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回疔丹主要用於治療疔瘡腫痛,而銀朱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之毒,緩解腫痛。
  2. 活血化瘀: 銀朱還具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進一步消散疔瘡,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回疔丹中加入銀朱,主要利用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特性,以達到治療疔瘡腫痛的效果。

回疔丹中含有雄黃,主要源於其殺蟲解毒之效。雄黃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殺蟲、解毒消腫等功效,對於疔瘡腫毒、蛇蟲咬傷等外感熱毒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雄黃還可化瘀散結,有助於清除組織中的積聚毒素,促進傷口癒合。在回疔丹中,雄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疔瘡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疔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疔瘡走黃」,即疔毒內攻、邪熱熾盛、毒散入血之危證。古代醫家認為疔瘡若未及時消散,火毒走竄,可致神昏譫語、煩躁高熱,甚則危及生命。「回疔丹」以「回生」為名,暗示其緊急救治、力挽狂瀾之效,透過內服速達解毒、定驚、逐邪之目的。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蟾酥

    • 辛溫有毒,歸心經,為「瘡家聖藥」。具強效攻毒消腫、開竅醒神之力,能直折疔毒火勢,防止邪熱內陷心包,古代常用於癰疽疔瘡急症。
    • 其局部麻醉作用或緩解劇痛,通行經絡特性助藥力直達病所。
  2. 銀朱(硫化汞)

    • 辛溫有毒,能攻毒殺蟲、燥濕祛痰。與雄黃協同增強解毒效力,尤其針對「走黃」之熱毒壅盛,可能透過抑制病原微生物(如細菌)減緩感染。
    • 古代認為其色赤入血,可清血分熱毒。
  3. 雄黃

    • 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辟穢。與蟾酥、銀朱共奏「以毒攻毒」之效,針對疔毒熱極生風之勢,阻遏毒邪蔓延。
    • 其硫化物成分或具抗炎作用,輔助化解局部紅腫熱痛。

三、配伍與給藥設計

  • 棗肉為丸:緩和三藥毒性,顧護脾胃,避免峻烈傷正。
  • 綠豆大丸劑:劑量精小,兼顧藥效與安全性。
  • 胡椒煎湯送服:胡椒辛熱,溫通行氣,助藥力速發;其揮發成分或促進吸收。
  • 磨鐵鏽入湯:取「金剋木」之理(疔瘡屬肝經風火),鐵鏽(氧化鐵)或能鎮驚安神,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亦載鐵鏽外用可治瘡瘍。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毒藥猛劑」為核心,針對「走黃」之急:

  1. 解毒為主:三藥協同清解血分、肌肉深層之熱毒。
  2. 開竅防閉:蟾酥醒神,預防毒陷心包之神昏。
  3. 外邪內逐:透過辛溫走竄之性,令毒邪從內瓦解,配合鐵鏽、胡椒引藥入經,標本兼顧。

結語
「回疔丹」體現中醫「截斷逆傳」思維,透過峻烈藥物快速控制病情,其組方邏輯緊扣「解毒—開竅—鎮驚」主線,反映古代對疔瘡危證的急救智慧。

傳統服藥法


蟾酥、銀朱、雄黃各等分。
回生。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丸,胡椒煎湯1鐘,磨鐵鏽於湯內少許,灌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回疔丹,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蟾酥、銀朱、雄黃各等分。 主治:回生。主治:疔瘡走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