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黃丸

Q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心經 27%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脾經 8%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漆黃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是因為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雄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毒素引起的各種病症有顯著效果。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散結,幫助方劑改善毒素相關症狀。雄黃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解毒方面的效果更加明顯。

漆黃丸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皁刺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針對漆瘡、濕疹等皮膚病的熱毒,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消除病竈。
  2. 祛風止癢:皁刺還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漆瘡、濕疹等皮膚病的瘙癢症狀,促進傷口癒合,改善患者的痛苦。

因此,漆黃丸中加入皁刺,可以有效地改善漆瘡等皮膚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漆黃丸」的組成中包含蟾酥是因為蟾酥具有強效的解毒和化痰作用。蟾酥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解除痰濕以及改善由痰毒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蟾酥能夠進一步促進體內的痰熱排出,從而改善由此引起的病症。其主要作用是解毒化痰,幫助方劑達到清除毒素和解除痰濕的效果。蟾酥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痰毒相關問題上更加有效。

漆黃丸方中使用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氣味濃烈,可直達心竅,醒神開竅,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漆黃丸主治痰濁阻絡,神志不清,而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可協助化痰開竅,使神志恢復。
  2. 活血通絡: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腦部血流循環,促進痰濁消散。漆黃丸中加入麝香,可增強化痰通絡之力,並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神志不清的症狀。

主治功效


漆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主要描述了漆黃丸用於治療癘風,症狀為「赤腫,硬痛不癢」。以下是從各醫書中摘錄的相關資訊:

  • 《本草簡要方》| 張宗祥: 明確指出漆黃丸「治癘風赤腫硬痛不癢」。
  • 《雜病廣要》| 日本·丹波元堅撰: 提到癘風頑固難治,可以使用多種藥物擦拭患處,並提及內服可選用漆黃丸等方劑。
  • 《張氏醫通》| 張璐: 再次確認漆黃丸「治癘風赤腫。硬痛不癢。」,並詳細描述了漆黃丸的製法。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和藥物組成,漆黃丸治療癘風赤腫、硬痛不癢的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解毒殺蟲: 雄黃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強效的解毒、殺蟲作用。古代認為癘風是由「風毒」或「蟲毒」所致,雄黃能有效對抗這些病邪。
  2. 消腫散結: 皂角刺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針對癘風造成的「赤腫、硬痛」症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消散腫塊。
  3. 祛風止痛: 麝香具有開竅醒腦、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同時,麝香的芳香走竄之性可能有助於藥效的傳達。
  4. 增強藥效: 蟾酥具有鎮靜安神、抗炎殺菌的作用,可以輔助雄黃解毒殺蟲,並可能增強整體藥效。
  5. 煎煮工藝: 古文特別強調了漆黃丸的煎煮工藝,將皂角刺煎煮後的藥汁與生漆熬製,最後再加入其他藥物。這種特殊的製法可能是為了使藥物更好地結合,增強藥效,並確保藥性穩定。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漆黃丸通過雄黃的解毒殺蟲、皂角刺的消腫散結、麝香的行氣止痛,以及蟾酥的輔助作用,達到治療癘風赤腫、硬痛不癢的目的。其特殊的煎煮工藝也可能對藥效的發揮起到重要作用。

傳統服藥法


生漆4兩,雄黃(另研)4兩,皂角刺4兩,蟾酥3錢,麝香(另研)3錢。
以水3升,先入皂角刺至1升,去滓,下漆,煎沸如八成銀花相似,候漆浮花盡,則水乾不粘手,即離火;卻下雄黃、麝香、蟾酥,木槌研勻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0丸,午時、五更用熱酒送下。木形人服之。身瘡音啞者,急以生蟹搗汁頻進,並塗患處以解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漆黃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漆黃丸,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生漆4兩,雄黃(另研)4兩,皂角刺4兩,蟾酥3錢,麝香(另研)3錢。 主治:癧風赤腫,硬痛不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