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麝散

雄麝散

XIONG SH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方》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胃經 21%
脾經 11%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雄麝散」中包含雄黃,是因為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雄黃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於感染或炎症引起的疾病有顯著療效。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消腫,促進疾病的緩解,並提高方劑的療效。雄黃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對各類難治病症的治療效果,幫助迅速恢復健康。

雄麝散中包含麝香,其原因主要在於麝香的藥性:

  • 開竅醒神:麝香性溫通,能開通心竅,醒神開竅,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止痛:麝香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雄麝散中加入麝香,正是利用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藥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麝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五種蠱毒」。蠱毒為古人所指涉的複雜毒邪,可能包含蟲蛇之毒、瘴癘之氣,或隱匿難解之毒性病證(如腹脹絞痛、皮膚潰爛等)。其核心病機為「毒邪壅滯,氣血閉阻」,傳統認為需以「破毒、開竅、攻逐」為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麝香(3錢)

    • 性味辛溫,歸心、脾經,具「開竅醒神、活血散結」之效。
    • 其香烈之氣能穿透壅滯,直達病所,破除血脈閉阻;古人常用於邪毒內陷、神昏閉塞之證。
    • 在本方中,麝香為「領藥」,引諸藥深入經絡蠱毒蘊結之處。
  2. 真雄精(雄黃,5錢)

    • 性辛溫有毒,歸肝、胃經,為傳統「解毒殺蟲」要藥。
    • 古人認為雄黃能「斬蠱毒」,對蟲蛇咬傷、癰疽疔瘡有特效,其毒性可克制蠱毒之邪。
    • 本方取其「以毒攻毒」之功,直接剋制體內蟲毒或瘴毒。
  3. 淨巴豆霜(3錢)

    • 性熱大毒,歸胃、大腸經,為「峻下逐水」之猛藥,能「推蕩臟腑,开通閉塞」。
    • 蠱毒常致腹脹便閉,巴豆霜攻逐冷積,使毒邪從下竅而出;其腐蝕之性亦可「化腐」排膿。
    • 經製霜後毒性稍緩,專取瀉下攻毒之效。

方劑配伍邏輯

  • 協同攻毒:雄黃解毒為君,麝香開竅為使,巴豆峻逐為佐,三者形成「透竅→克毒→排邪」的治療鏈。
  • 藥性激盪:辛溫香烈之品同用,強化「散結破滯」之力,尤適於陰寒穢濁之毒。
  • 外用可能性:古人或以此方研末外敷,治癰疽疔毒(麝香活血、雄黃殺蟲、巴豆腐蝕壞死組織),但需考證具體用法。

總結:雄麝散為古代「毒邪壅盛」之急救方,針對蠱毒所致的內閉外腐,以「香竄引導—毒性克制—峻下排毒」三層機制攻邪,體現「解毒須猛,祛毒務盡」的治法思想,符合古代對蠱毒急症的認知框架。

傳統服藥法


麝香3錢,真雄精5錢,淨巴豆霜3錢。
化腐定痛。
研細末,將瓷器收貯,勿令出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癤和癰化膿性關節炎背部膿瘡多痰口角自動會流口水

相同名稱方劑


雄麝散, 出處:《濟生方》卷五。 組成:雄黃末1字,麝香末1字。 主治:五種蠱毒。

雄麝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雄黃1錢,乳香半錢,麝香1字。 主治:小兒客忤,腹痛危急。

雄麝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引《醫方集成》。 組成:雄黃(色黃而明者)5錢,麝香5分。 主治:猘犬傷,或經久復發,無藥可療者。

雄麝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麝香3錢,真雄精5錢,淨巴豆霜3錢。 主治:化腐定痛。主治:一切癰疽發背,初潰時用之;楊梅瘡亦可用。

雄麝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乾漆(炒青煙盡)3錢,使君子(炮去殼)3錢,雄黃半兩(别研),麝香1錢(别研)。 主治:小兒蟲動,心腹撮痛,口吐涎沫。

雄麝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二引張渙方。 組成:雄黃(水磨)1兩,麝香(細研)1兩,羚羊角(屑)1兩,赤芍藥1兩,敗鼓皮(炙)1兩,馬兜鈴根半兩,薺苨半兩,鬼臼半兩。 主治:蠱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