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鄭氏安蟲散中使用乾漆,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驅蟲止癢: 乾漆性辛、苦,具有燥濕殺蟲之效,可有效抑制體內寄生蟲,並緩解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
- 收斂止血: 乾漆亦具收斂止血之效,可幫助傷口癒合,減少因蟲咬引起的潰瘍或出血。
因此,將乾漆加入鄭氏安蟲散中,有助於驅除寄生蟲、止癢消腫,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癒蟲病的目的。
鄭氏安蟲散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驅除體表寄生蟲,如疥蟲、蝨子等,並緩解其引起的瘙癢症狀。
- 解毒消腫: 雄黃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由蟲毒引起的腫痛,如皮膚潰瘍、疔瘡等。
因此,鄭氏安蟲散中加入雄黃,旨在發揮其殺蟲止癢、解毒消腫之功效,以達到治療蟲疾的目的。
鄭氏安蟲散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闢穢止痛:麝香氣味辛香濃烈,入心、脾、肝經,能開竅醒神,闢穢止痛,對於蟲積腹痛、神志昏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滅寄生蟲,緩解疼痛。
因此,麝香在鄭氏安蟲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其獨特的藥性,發揮開竅、止痛、消蟲等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鄭氏安蟲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蟲咬心痛不可忍」,其病機關鍵在於蟲積內擾、氣血壅滯。蟲體攻竄腸胃,導致心腹絞痛(古人稱「心痛」多泛指上腹脘腹疼痛),甚則劇烈難耐。方以殺蟲止痛為核心,針對寄生蟲(如蛔蟲)所致急性腹痛而設,尤其小兒體弱不耐攻伐,故用藥兼顧毒性與劑量控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乾漆(炒):
- 性辛溫,有毒,入肝脾胃經,傳統用於「破瘀殺蟲」。炒製後毒性稍減,其辛散之性可麻痹蟲體,阻滯其攻竄之勢;另能行血破積,緩解蟲積阻滯氣血所致絞痛。
雄黃:
- 辛溫有毒,入肝胃經,為古代殺蟲要藥。《本草綱目》載其「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其毒性可直接作用於蟲體神經系統,抑製其活動,而溫性輔助散寒止痛,針對蟲積寒凝腹痛。
麝香(炒):
- 雖原文標註「炒」,然麝香多為香竄之品,炒製恐減其效。其辛香走竄,能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此方中可能用於「通閉止痛」:一則芳香辟穢,抑制蟲體躁動;二則行氣活血,緩解蟲積所致氣血阻滯之劇痛。
配伍邏輯
- 毒殺與麻痹並用:乾漆與雄黃協同殺蟲,雄黃偏重急性毒殺,乾漆側重麻痹蟲體,減少其攻竄刺激。
- 香竄引藥達病所:麝香助藥力穿透,引導藥效直抵蟲積之位,同時行氣止痛,標本兼顧。
- 外用內服配伍思維:雄黃、乾漆皆為外科蟲蛇傷藥,轉為內服治蟲,反映「以毒攻毒」思路,惟小兒用量謹慎(3歲僅半錢)。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毒性成分直接作用於寄生蟲,削弱其活動力;同時利用辛香行氣、活血破瘀之性,解除蟲積引起的局部氣血阻滯,從而達到「蟲去痛止」之效。煎服時以苦楝根湯調下,因苦楝根亦有殺蟲之效(《本草備要》稱其「殺三蟲」),可增強全方藥力。
附註
方中「麝香炒」可能為筆誤或炮製特法,通常麝香不需炒製。若為「麝香少許(研)」更符古代用藥慣例,然遵原文仍列炒製存疑。
傳統服藥法
乾漆3分(炒),雄黃半兩,麝香(炒)1分。
上為末。
3歲每服半錢,煎苦楝根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小毒,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鄭氏安蟲散,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十。 組成:乾漆3分(炒),雄黃半兩,麝香(炒)1分。 主治:小兒蟲咬心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