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蟲丸
AN C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5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安蟲丸中包含乾漆,主要是利用其驅蟲功效。乾漆性味苦寒,入肝、脾經,具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
其殺蟲作用主要針對寄生於腸道的蟲體,如蛔蟲、鉤蟲等。乾漆中的漆酚等成分可以麻痺蟲體,使其失去活動能力,並隨著糞便排出體外。
此外,乾漆還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消滅蟲體分泌的毒素,減輕蟲體對人體的傷害。
中藥方劑[安蟲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因為雄黃具有強效的燒灼和毒性作用。雄黃在古代中醫中常用於處理一些病症,如清熱解毒和驅蟲。它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濕邪和痰濁,但由於其毒性較大,現代中醫通常不再使用。古代方劑中使用雄黃時需特別謹慎,以避免其毒性對人體造成傷害。
中藥方劑[安蟲丸]的組成中包含[巴豆],因為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和排毒作用。巴豆能夠促使腸胃排除積滯,清除體內的毒素,但由於其強烈的瀉下作用,使用時需謹慎。巴豆在古代中醫中常用於處理一些消化問題和毒素堆積的情況,但現代中醫則會選擇其他更安全的藥物以避免過度瀉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蟲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意指因中焦(脾胃)陽氣不足、上焦(心肺)氣虛,導致寒從內生,引發腸胃寄生蟲擾動不安,甚而腹痛。古醫認為,蟲證多因臟腑虛寒、濕熱內蘊或飲食不潔所致,本方所治偏重於「虛寒蟲動」,即因脾胃虛弱、寒濕內停,使蟲體躁動而痛,故需溫散寒邪、攻蟲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乾漆(炒煙盡):
- 性味辛溫,有毒,炒製後減其峻烈之性。
- 傳統用於破瘀消積、殺蟲,其炭化後能吸附腸道穢濁,並藉溫通之性驅散寒凝,使蟲體無所依附。
雄黃:
- 辛溫有毒,直入腸胃,為傳統殺蟲要藥。
- 《本草綱目》載其「殺百毒,辟百邪」,其硫砷成分能麻痹蟲體,配合乾漆增強殺蟲之效。
巴豆霜:
-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經製霜後毒性稍緩。
- 取其「溫通瀉下」之性,一方面散中焦寒凝,另一方面藉瀉下使蟲體隨糞便排出,開通腸道壅滯。
配伍邏輯:
- 溫通殺蟲:乾漆與雄黃相伍,一者散寒破積,一者直殺蟲體,共為君藥。
- 瀉下驅邪:巴豆霜為佐使,既助溫散裡寒,又通腑瀉濁,使蟲毒從下而解。
- 糊丸緩峻:以麵糊為丸,黍米大之劑型,緩和藥性,避免傷正;且量兒大小加減,體現「中病即止」之思。
引經藥運用:
- 東行石榴根煎湯送服:石榴根皮具殺蟲之效,東行者取其「生發」之意,助藥力直達蟲所。
- 痛甚用苦楝根或蕪荑湯:二者皆為殺蟲止痛專藥,苦楝根苦寒能清濕熱,蕪荑辛平兼健脾,針對兼證(濕熱或脾虛)調整。
全方核心:以毒攻毒,溫下並行,針對虛寒蟲動之本(溫中散寒)與標(殺蟲止痛),體現「寒者熱之」「蟲積攻逐」之法。
傳統服藥法
乾漆3分(杵碎,炒煙盡),雄黃,巴豆霜1錢。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量兒大小與服,取東行石榴根煎湯下;痛者,煎苦楝根湯或蕪荑湯下5-7丸至20-30丸,發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蟲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乾漆3分(杵碎,炒煙盡),雄黃、巴豆霜1錢。 主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
安蟲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四。 組成:木香、雞心檳榔、使君子肉、白蕪荑仁、綠色貫眾、苦楝根白皮、蝦蟆(燒存性)、夜明砂。 主治:諸蟲。
安蟲丸,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黃柏5兩,苦參3兩,檳榔1兩半,楊梅皮1兩,黃連3兩,黃芩1兩,莪朮1兩。 主治:大人小兒蟲積腹痛。
安蟲丸, 出處:《幼科發揮》卷三。 組成:莪朮(醋煨)、木香、黃連、青皮、檳榔、使君子、白蕪荑仁、白雷丸、苦楝根皮(白者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 主治:小兒體弱而蟲痛發作無時,隨痛隨止,發則面色(白光??)白,口吐涎沫,腹中痛作疙瘩,脈洪大,目直視似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